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吴伯箫《羽书》剽窃案及其他(3)

http://www.newdu.com 2018-04-24 文艺报 子张 参加讨论

    事情过去近80年,当事人都早已不在,要想搞清《羽书》从剪贴稿本变身为正式出版物的细节,或已不易。特别是王统照先生是如何转交巴金而巴金又如何将之列入“文学丛刊”第七集的细节更是难以窥知。对此,吴伯箫本人也留有遗憾:“第一次文代大会,剑三晚到两天。郑振铎先生忙着邀巴金同志等作陪在翠华楼替他洗尘。席间大家畅怀交谈,真的‘把杯痛饮’,我竟忘记问起写序的事,更没谈起《羽书》的出版过程。”由此,《羽书》序言的撰写和出版过程成为文学史中失落的环节。
    不过,文学史的意义却还是因《羽书》的出版而产生了。盖《羽书》者,乃吴伯箫1930年代初北师大毕业后重回山东从教期间所作散文的结集,写作时间集中在1933至1936年的四五年中,数量不过18篇,上海竖排版页码为118页,花城横排版加上序跋也不过百余页,实在说不上厚重。不过在吴伯箫,这几年倒是他写作的自觉期,晚年回忆录《无花果》提及这一段,有“梦想以写作为业”和“梦做得最熟的时候”之语,又说:“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体裁归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诗。”对“文体”的自觉也的确在这时期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山屋》《马》《灯笼》《羽书》《我还没有见过长城》《几棵大树》以及没能入集的《天冬草》《海》就都是发表后广受好评的名篇。如把这些散文与同时期何其芳、李广田等人的作品比较,可以感知他们在文体风格上的某些相似特征。
    当然,种种阴差阳错构成的必然和偶然导致《羽书》及其作者不能全面而及时为更多读者所注意,造成了接二连三的遗憾。直到近40年后才被有眼光的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介绍到文学史著作中,不少篇章也被收入各种现代散文选本,却又是幸运的。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本人就参加过一部《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并有幸撰写了40年代散文一章,其中就将《羽书》与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冯至的《山水》、王了一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并列介绍,那或许是大陆高校教材第一次专节介绍吴伯箫的早期散文。而我当时所借鉴的则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在其《中国新文学史稿》所持的观点,即吴伯箫早期散文代表了一种现代散文的豪放风格。
    就《羽书》集本身言,也还有另外的遗憾。一是同时期写的另几篇散文如《天冬草》《海》《记岛上居屋》《雨》《黑将军》《理发到差》未及收入集子,而且出版时封面上的作者名字被排成了“吴伯萧”。“箫”为竹字头,“萧”则为草字头,也的确容易混淆,故直到巴金晚年写信给吴伯箫,写的就仍然是草字头的“萧”。
    不管怎么说,小小一本《羽书》,故事不少,遗憾也多。可话说回来,如果不是王统照不负友人之托将之付与巴金,而巴金又不负友人之托将之纳入“文学丛刊”出版,则一切怕是都无从说起了。
    从这些角度看文学史,文学史是活的、有趣的。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