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摘要】两岸华语后置标记“样子”的语用差异及其成因(2)

http://www.newdu.com 2018-03-02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孙利萍 参加讨论

    3 两岸后置标记“样子”语用差异的成因分析
    3.1 后置标记“样子”的区域性特征
    考察发现,后置“样子”的用法也存在于在其他方言及华语里。如:
    (6) 伊乃像十七八岁的款际。他好像十七八岁的样子。(闽南语 实地调查语料)
    (7) 做唔到生意,瞰呢就要求 做不成生意,那么就要求索偿四十五万慨,瞰样。索偿四十五万了,这样。(粤语 转引自陆镜光,2000)
    (8) 男孩看起来很胆怯,只有10到12岁的样子,脚上穿着破鞋,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宛如一名领圣体者。(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04-20)
    (9) 我建议许子根亲身到生产线去看看,因为他看来好像很懂生产线的样子。(马来西亚《独立新闻在线》2008-03-05)
    3.2 语言接触
    华语区后置“样子”的区域性特征是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的结果。这种语言接触表现在受大陆方言影响和受日语用法影响两方面。
    首先,大陆南方方言的影响。大陆南方方言如粤语、闽语等都具有“样子”的后置用法。粤语、闽语的使用在华语区具有绝对的优势(周清海,2006;陆俭明,2001;邢福义,2012),不断地对各华语进行渗透和融合,使得后置“样子”成为华语区共有的区域特征。华语区“样子”的后置用法内部演变机制是方言接触引起的语法化。Heine和Kuteva(2003、2005)称为“接触引发的语法化”(contact-induced grammaticalization)。这种“接触引发的语法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的语言之间,也能发生在汉语不同的方言之间(潘秋平,2009)。华语区“样子”的后置用法是在和中国南方方言如闽南语、粤语等密切接触的情形下,由南方方言的促动而产生的语法化,华语区“样子”的后置用法复制了中国南方方言中“样子”的后置用法,因此是一种复制式的语法化现象。
    再者,日语的影响。日本在占据华语区期间,强制推行日语,使华语不可避免地受到日语的影响。日语中“样子”(そうです),用于表示外表看起来如何(刁晏斌,2000),是样态助动词,用于对眼前的事物、状态以及即将发生的情况作出主观的、不完全肯定的推测、判断(赵福泉,2013;王小沪,1998)。例如:
    (10) このみかんはおいしそうです。这个橘子好像很好吃的样子。(王小沪,1998)
    4 余论
    本文立足于两岸语料库,探讨了后置语用标记“样子”在两岸华语的语用差异及不同话语功能,并对两岸后置标记“样子”的语用差异原因及融合趋势进行了探讨。从历时演变角度探讨差异的内因,指出“样子”的语义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两岸语用标记的形成及差异具有参照作用。后置标记“样子”不仅在台湾广泛使用,也存在于其他华语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是受华语区优势方言如粤语、闽语的影响及日语影响所致。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17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孙利萍,河南开封人,博士,现为华侨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在《中国语文》、《语文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并参与课题10余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可比语料库的核心区华语虚词比较研究”(16BYY103)”,出版学术著作1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