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安黎散文的“大”与“小”

http://www.newdu.com 2018-02-24 《中国艺术报》 文 剑 参加讨论

安黎散文的“大”与“小”
     ——安黎散文集《耳旁的风》读后
     阅读作品是走进一个作家内心世界的最好方式。深入地了解作家安黎,是从他的散文集《耳旁的风》开始的。这部散文集记录生活、感怀世事、抒发情怀,有着很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敏锐的思想洞察力。安黎的历史文化散文,深度挖掘着人类与文明的互生关系:人的过去由记忆承载,时间的过去以历史来书写,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唯一的参与者。所以,安黎在写历史,更是在写人。
     对历史的态度便是对人事的态度。安黎对待历史的态度是谦恭的,以宽宥和包容的视角来梳理逝去的人事,故此,他的历史文化散文便有了超然的文化视觉。他的这类散文,通过当下某个生活瞬间或截面,来与历史呼应,从而达到或教化人心或指引方向的作用,其落脚点只有一处,那就是劝导人人都做尧舜——这些构成了安黎历史文化散文的思想基础。
     如何把大道理讲出来,并让人理解、接纳,最后在心性层面固化为行为向导,言说者的方法至关重要。安黎这类散文的涵盖很广,但核心却是儒学的济世思想。它越过读者的审美经验,直抵人的内心,培植仁义善根,对作家而言,很有可能出力不讨好。但走进安黎的历史文化散文后,原有的顾虑便很快得以消除。比如《关垭子》,通过辨析秦楚文化异同、阐释计谋与智慧的界限,得出施行仁政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通篇闪耀着美善的光芒。《历史的物证》是写西安城墙的,伴随朝代更迭的战火屠戮,安黎掩面痛惜那些战争中的累累白骨,此刻,他笔下城墙的历史象征、不同朝代的统治格局等大命题,在人性关爱的触动下,足以引发读者的深邃思考。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安黎历史文化散文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言为心声。作家本人有一股强大的正气,并在作品中充溢着,故此,他的这类散文自然就打上了道义的印记。二是公正的历史观。安黎笔下的历史事件是客观的,这些历史事件经过他思想的过滤,有着鲜明的指向,具备了丰沛的人文品格。三是典雅的表达。他的散文有股浓浓的书卷气,行文典雅,叙事绵密,历史典故结合当下的世态人际,很有趣味性,读来既愉悦又深刻。
     历史文化散文成就了安黎作品的“大”,这个“大”是站位,也是视野。安黎的历史文化散文以美的方式,让人们认识历史、品味文化、学习道义,在人心构建理想的社会生态与人际人伦,这是安黎散文的文化内涵之所在。
     安黎散文也有多样性的一面。在散文集《耳旁的风》中,除了历史文化散文外,还有大量的美文小品,这类文章着眼点很小,甚至显得很琐碎,大多是对日常生活事件的感悟,或是对平凡人物的写意,没有了历史文化散文的波澜壮阔与荣辱浮沉。然而,那种呼唤正气、引导人向善的初衷,却一以贯之,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学气象——这是优秀作家创作稳定性,并形成独特创作风格的体现。安黎的这类散文从生活出发,既讴歌生活的美好,也直面生活的艰辛,他笔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背后,隐藏着安黎“赤裸裸”的人本主义思考。《暮色里的街道》《城墙下的理发师》《另类的免费午餐》《二分钱的谎言》等,安黎走入底层民众中间,化身为他们中的一员,用慈悲的心刻画他们为生计奔忙的种种世相。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笔法通透练达,同情的视角让位于人物神韵气貌的展现,即便是挖掘人物自身的不足时,他也并没有在思想或人性的角度给予批驳,代之以理解的眼光去抚慰,让人倍感温暖。
     《一个老实人的生与死》中,安黎见证了“老实人”李加强的大起大落,其间不乏对其善意的规劝与提醒。可惜,在工程中淘到第一桶金的“老实人”,把一切想得过于简单,被人欺骗了很多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未彻底觉醒。“老实人”的一生谈不上多么富有价值,安黎却用很大的篇幅,乐此不疲地缅怀他,这当然是有原因的。“老实人”很愚昧,却也很纯真,内心很简单,却也很善良,没有丝毫的心机和手腕,对人对事从不设防,这或许是安黎最为看重的地方。“老实人”的失败是注定的——他的失败无疑是由道德垮塌而造就的复杂险恶的人性所酿造的恶果。
     安黎散文也描摹了清廉的治世理想,这依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延伸和儒家兼济观念的美学表达。我个人认为,《一个人远去的背影——一个县委书记的人生片段》这篇文章是整部散文集的纲目,在文中,安黎以深情的笔墨、白描的技法,对已故耀县县委书记杨尚坤娓娓道来。安黎对这位亲民、廉洁、正直得有点儿不近人情,却很有人格魅力的县委书记“伟大人格”“中国良心”,给予了高度赞誉。安黎通过这篇文章,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清清白白从业,踏踏实实干事,人是可以变得伟大与崇高的。
     安黎散文可“大”也可“小”,大到以文化试图参与历史人文的建设,小到家长里短、街头巷尾,然而,文以载道的精神始终固守。文以载道,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个文艺不容置疑的话题,可它始终是作家创作境界的分水岭、美学韵味的“试金石”,是读者获取生命养分的重要通道,以此观之,安黎散文有多重的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