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新关切 新反思 新增长(3)

http://www.newdu.com 2018-02-20 文艺报 李壮 参加讨论

    新的文学增长点与理论评论的应对
    2017年,有许多新的文学热点现象出现。在对文学理论评论的应对能力提出挑战的同时,这些新的文学增长点也带来了观念的碰撞、思维的启迪,从而刺激了文学批评领域内部的活力增长。
    例如青年作家的创作问题。有人将2016年称作“90后写作元年”,原本散落各处的“90后”创作力量在近一两年间得到了集中推介,评论界对这一写作群体的关注、研究也在2017年里迅速跟进。在此过程中,“90后”写作群体展现出许多新的特征。一些论者提到,期刊发表、获奖推优、作协研讨等较传统的文学运转模式已不足以涵盖和回应文学新人的整体写作图景,他们在话语资源、思维方式、身份认同甚至文本流通渠道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文学研究者应以更多元、更开放的眼界和思维来面对这一新兴写作群体。围绕“90后”写作,不少评论者分析过其优势与新质,但更具反思性的声音也开始出现;如金理组织的“90后小说观察”中就有人提到,“90后”的生活经验还相对比较单薄,导致其作品厚度不足。目前活跃的“90后”小说家身上,常能看到某种“模仿前辈”的痕迹,讨论者称之为“虚幻的乡愁”:“试图彻底地模仿某种过去的写作,从风格到内容……他们从视为模范的80年代文本中得到生活体验,想象那种生活并一头扎进去,就好像那样能更接近自己欣赏的文本与想要的生活”。围绕何同彬2016年在《青年作家》杂志刊发的《关于青年写作、文学新人的断想》一文,丁帆于2017年初发表了《青年作家的未来在哪里》,两篇评论都涉及到当下青年写作同质化、青年作家“被规训”和“被秩序化”的现象,一时间成为热议话题。随后,《文艺争鸣》2017年第10期推出“青年作家的未来在哪里”专辑,刊出王尧、王彬彬的文章对该话题做出回应;《大家》杂志2017年第6期组织多位青年作家和评论家撰稿讨论,其中何同彬、李壮、傅逸尘三人的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就更广义的“青年”话题而言,有评论家从近年“青年理想”主题的文学叙述中发现了某种类似“痛苦比赛”的景观(陈舒劼《痛苦比赛、报应期待与认知风险——近十年来“青年理想”主题的文学叙述》),这种景观之中当然带有个体意识觉醒及现实批判性等价值,但有时也会呈现出价值认同的分裂乃至刻意为之的情感偏激。
    再如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发展。新媒体对文学生产及文学生态的影响,近年来一直是较为热门的讨论话题。第三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论坛”选择“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抉择”作为讨论主题,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与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也专门举办了“新媒体视野下诗歌生态研讨会”。新媒体技术为文学传播带来的“效果”一度使文学界感到惊奇与兴奋,如今,随着各方面观察的深入,文学评论界对新媒体同文学的关系也有了更加冷静、全面、辩证批判的理解。以诗歌领域为例,微信诗歌公号对诗歌繁荣的推动曾经备受赞美,但在2017年却也出现了《有一种杀死诗歌的方法叫微信诗歌公号》这样的反思文章,此种观点其实绝非孤例。总体而言,学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新媒体平台显著提升了文学创作及传播的活力,但也带来了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媚俗从众、价值标准混乱等问题;如何应对资本对文学话语、文学标准的渗透,也值得学界进一步思考。这一切,都要求评论者更加有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激浊扬清、褒优贬劣、坚持文学本位,扬新媒体之长而避其所短。
    又如“全民写作”话题。以非专业人士为创作主体、带有鲜明非虚构色彩的“全民写作”(或称“素人写作”)近年兴起,“全民故事计划”、“正午故事”、凤凰读书“有故事的人”、网易“人间”等相关平台获得了广泛关注,也在评论界引起了讨论甚至论争。两种不同的声音,侧重不同、立足点相异,一方强调写作伦理、一方强调写作技术,似有“鸡同鸭讲”之嫌。这显示出评论界对近年来兴起的“全民写作”现象缺少足够的准备,在评价和判断的方式、标尺、角度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面对新的文学增长点,评论界如何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建立起新的思维、眼光和话语方式,无疑是需要长久思考的命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