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关人工智能(AI)写作的话题随着机器人“小冰”(“小冰”是由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在2014年5月发布的一款人工智能机器人。它凭借在大数据、自然语义分析、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方面的技术积累,实现了超越简单人机问答的自然交互)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以及“小冰”参加中央电视台《机智过人》节目进行人机诗歌写作对抗而引发了相关的争议和探讨。人们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是否已经发展到能够替代真正的人类展开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文学创作活动,以及人工智能写作是否真的像人工智能专家所认为的那样具有广阔前景。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飞跃发展,在服务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能够依托先进的图像和符号识别能力进行系统的计算,其本质仍然是现代发达的网络和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人工智能展现出来的各种复杂能力实质上就是被人类操控的行动,抑或是“自我”背后的加工与运算导致的结果。所谓“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意味着机器智能的实现程度依赖人对智能技术的掌控程度。人的信息处理技术如果仅仅能够达到操控机器的程度,那么,机器就只能实现简单被操控。而如果人的技术进步能够运用信息科技来实现高精密计算和信息检索的话,人工智能机器就可以实现复杂被操控,乃至于“自我操控”。这个“自我操控”是建立在人工输入相应的运算程序和充足的数据资源基础上的,其“操控”过程是计算,这种计算具有前瞻性和概率性,因而就具有了正确选择性的可能,这就是人机象棋和游戏大战中机器人可以获胜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是人们“担忧”机器人具有人的大脑思维能力的根源。 人工智能思维是程序控制下的思维模式,它具有识别性和最优选择性,却很难具有人的情感性和主动创造性。基于此,新闻写作可以“适当”由人工智能加以参与,美国的美联社、《华盛顿邮报》以及中国的新华社都已经在人工智能新闻写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工智能参与新闻写作提高了新闻写作的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新闻写作的“准确性”。因为对于一些新闻消息来说,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信息检索和信息加工实现的。不过,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以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新闻写作只能停留在肤浅的消息写作这个层面,而且主要从事体育、金融等行业新闻的编辑工作。这主要是因为金融、体育等行业的新闻消息呈现具有数据可分析性特征,只要输入一个相应的代码,它们背后的信息就可以通过电脑固定编辑方式来直观呈现,这个过程类似于电脑的信息检索流程。所以,人工智能新闻写作具有“刻板性”特征,其写作流程过于“死板”而缺乏人的“温度”。在深度的新闻报道中,人工智能写作就只能“忘洋兴叹”了。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参与写作是“代入式”写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进行的是程序编辑或公式编辑写作。目前,网络上有“网络小说生成器”、“诗歌写作生成器”等各种文学写作程序,实际上,这些写作软件只能进行简单的文字拼接和粘贴,在程序的背后,人工智能软件已经被“植入”了大量故事段落或者是诗句资料,只要给定一个主题,它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算”和“比对”出一首诗歌或者一篇小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