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兼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德里达的底线》等。 “大湾区文学的提出是很有创造力、有当代性的一个概念。”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城市文学:自我与文化认同》。在他的理解中,大湾区文学,确实能够和城市文学这个概念建立起一种关系。他认为,大湾区是城市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地区,是改革开放的示范区,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引领区域。所以,可以在这个背景来理解它的文学的可能性,可以从它和未来城市发展相关的意义上来创建新型文学的设想,可以做一个非常富有前瞻性的阐释。 在陈晓明看来,大湾区文学既是城市文学的一个重新提升,又是对城市文学的重新认识。如果说和城市文学建立起一种关系的话,大湾区文学的一个首要特点,在于它有一种传统性,这是和过去的城市文学有点不太一样的。“城市文学是一种精神。深圳这样年轻的城市,它的城市精神还在逐步形成过程中。我们总是把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些大都市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范本,讨论中国的城市文化离它多远。但中国的城市一定会有自己的精神,有它的文化,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和生长的欲望。我们过去总是觉得中国的城市精神并不充足,认为它不过是放大的乡村而已,这种看法是否需要反思?回过来看一看大湾区,特别是看一看深圳,我们理解的所谓城市精神,可能会显得非常复杂。” 陈晓明认为,我们在理解深圳文学的时候,会看到对传统的表述非常活跃,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广东文学的一个特点,当然我们往深处说它有岭南文化的传统。这种传统性是大湾区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根基。恰恰是在这种传统性和当代性的一个紧张的关系之中,大湾区文学有它的特点。比之西方的城市文学或现代主义文学,深圳或大湾区文学有深陷历史与传统困境中的一种表述。这一点是它本身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它本身能够产生出活力的一种资源。这种紧张关系构成了文学对当代生活反思的一种模式。 大湾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多元性和多样化。粤港澳地区本身的文化是有一脉相承的基础,同时也有不同的文化滋养。比如中国香港文化跟英国文化密切的关系;比如中国澳门文化也有葡萄牙文化的某种因素;广东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充分活跃的联系。如此丰富多元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互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