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要义在于加强同沿线国家战略对接与互联互通,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其中,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是主要内容。实现“五通”,语言通、文化通是前提和基础,培养具有跨语言文化转换能力且兼具行业知识的复合型翻译服务人才是重要保障,完善翻译课程体系建设是应有之义。 翻译服务的时代呼唤 翻译活动,古已有之。汉唐宋元明清各朝辉煌时期,京师之地商贾云集、各国文化交汇生息。印度高僧与中土大德精诚合作,成就了佛教经典的历史性译介和禅宗文化的别样繁荣。张骞、玄奘、鸠摩罗什、马可·波罗、利马窦等中外外交家、翻译家往来迢递,印度、西亚、阿拉伯、欧美等地胡商蕃客陆续入华,助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翻译活动沟通了丝绸之路,开启了语言互通先河,使中国文化在文明互鉴中陆续回馈四夷八方。 当前,语言服务愈显其珍,职业化翻译愈彰其贵,要求不仅注重语言符码的译码和释义,也强调跨文化信息的交流与转换,旨在促进多国语言、多元文化的对话交流。此外,翻译对象、翻译视野也亟须拓展,在关注宗教、科技、社科等文献翻译的同时,需加大实用文献、商业文书、政府文件和超文本信息等内容的译介,切实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翻译服务。 翻译服务体系的战略需求 一带一路的新一轮对外开放“对作为文化桥梁和媒介的翻译人才、翻译产品产生巨大的需求”。国以才立,业以才兴。高素质的翻译服务人才、高质量的翻译服务产品是一带一路内外联动的基本保障。 翻译服务人才意指精通多国语言文化与专业知识,且有志于跨文化传播的使者和践行者。多国语言一般包括通用语和非通用语两大类。非通用语是除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和阿拉伯语之外的其他所有语种。据资料显示,一带一路沿线诸国非通用语多达40余种,约1/3在我国高校教学中尚未涉猎,相关语种的人才需求与人才储备落差很大。国家也高度重视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将建设多语言能力人才资源库,建立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因此,全力建设翻译(语言)服务人才队伍是翻译或外语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 翻译服务产品是指以语言文化为内容和材料,通过对其加工和处理,生成能够满足跨文化交流需求的有形物品形态、满足文化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无形服务体系甚或两者的结合,主要包括具有应用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特定文化属性的物品,譬如翻译口袋本、翻译宣传页、术语翻译手册等出版物,或翻译工具软件、翻译语料库、翻译服务平台等辅助设备,又或翻译视听艺术品、表演艺术品等。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翻译服务产品也将以多形态、多层次、跨领域的立体交叉模式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