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巴文与汉字同时呈现时,东巴文良好的表意性与鲜明的构造特性就会被迁移到汉字的字形再认中,迁移发生得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与图画相比,虽然东巴文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略差,但东巴文的新异性却能够唤起幼儿的强烈兴趣。 东巴文产生于公元11世纪之前,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有2000多个字符,因被纳西族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而得名。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东巴文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发展的早期形态,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是文字史上的活化石。王娟和张积家等人的系列研究考察了只学习汉字、结合东巴文学习汉字、结合图画学习汉字三种学习方式对幼儿汉字字形记忆的影响。实验采用任务分离范式,分别考察了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条件下三种学习方式的特点。研究发现,无论是采用再认任务还是采用偏好判断任务,无论是即时测试还是延时测试,均发现东巴文能促进幼儿的汉字字形学习。这与东巴文的性质有关。 东巴文和汉字相似性较高 与图画相比,东巴文对幼儿汉字字形记忆的促进作用更大。一方面,东巴文和汉字的结构相似。东巴文中的“形声字”是指带有类别符号、注音符号或两者都带的合体字,其与汉古文字的形声字颇为相似。在汉字学习中,向幼儿同时呈现有鲜明部件区分的东巴文,能够为儿童认知汉字搭建“台阶”,使幼儿的汉字正字法知识获得更为顺畅。另一方面,东巴文和汉字的认知特点有相似之处。在东巴文的加工中,存在着整字加工的熟悉性效应、具体性效应和典型性效应;在东巴文合体字的加工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部件数效应、类符效应、注音符号效应等。与图画相比,东巴文与汉字的相似性更高。因此,东巴文是处于靠近图画文字阶段的正在向意音文字初步转型的语段文字。迁移理论认为,材料的相似性能促进迁移发生,相似程度越高,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当东巴文与汉字同时呈现时,东巴文良好的表意性与鲜明的构造特性就会被迁移到汉字的字形再认中,迁移发生得越多,记忆效果就越好。此外,与图画相比,虽然东巴文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略差,但东巴文的新异性却能够唤起幼儿的强烈兴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