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物中时空与身体之痛——余光中诗歌中的乡愁(3)

http://www.newdu.com 2018-01-16 文艺报 张林 参加讨论

    
    乡愁是病肠,是血液,是人本身
    乡愁在客观的“物”里,但究其本源,更是一种根植于记忆的病症,如作者在《新大陆之晨》中所写:“早安,第三期的怀乡病”。病症发源于身体,也作用于身体。在余光中的诗中,“愁”常由外在事物为载体,逗引出藏在身体深处的隐疾。自此,“乡愁”主题便和生命糅合,从一种情绪之“愁”变为切肤之痛。
    在余光中的诗歌中,乡愁之“乡”,并不惟一固定。他停留过很多地方,四川、南京、厦门、香港……曾经踏足的地域,但凡哺育灵魂,滋养生命,扎根记忆,便都进入过他的乡愁体系。
    在《别香港》中,“如果离别是一把快刀/青锋一闪而过/就将我刨了吧,刨/刨成两段呼痛的断藕/一段,叫从此/一段,叫从前”。时间的分割在肉体上发生作用,离别带来的不止是精神上的愁,更是身体的割裂。
    《中国结》则是从墙上的中国结开始,呼应到肚子里的另一个“中国结”:“像是先民,怕忘记什么似的/打一个结在绳上,每到清明/或是中秋,就隐隐地牵痛/会做噩梦,会消化不良”。携带记忆和阻隔的乡愁成了一段病肠,身体便有了空间感。这段病肠的医治,要“探回患处”,慢慢轻轻地解,这患处便是“靠近童年”的“对岸青山”,于是故土同化为身体的部分,乡愁便从“愁”走向“痛”。
    这种痛以各种形式闪现,比如海棠。在《海棠纹身》中,主人公发现在左胸口有一小块不知从何而来的伤痕。“直到晚年/心脏发痛的那天/从镜中的裸身他发现/那块疤,那块疤已长大/谁当胸一掌的手印/一只血蟹,一张海棠纹身/那扭曲变貌的图形他惊视/那海棠/究竟是外伤/还是内伤/再也分不清”。如果只看这一个文本,并不能确定这痛是来自乡愁,但是一个人的不同作品是一个互相呼应的系统,在《乡愁四韵》中,诗人以四种事物书写乡愁,其中便有海棠:可见,海棠纹身,便是乡愁的烧痛,伤口看似在皮肤之外,但连接心脏。而中国结和海棠都是红色,如同烧烫血液,在人的体内翻滚。
    类似的表述还有“半世纪贪馋的无助/把我辘辘的饥肠/熊熊烧烫,交给了火锅/蜀入了我”(《成都行》),或是用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所有的故土,蜀地也好,西湖、太湖也好,都进入了身体。在这些诗句中,乡愁已不止是邮票,船票等事物、它已经内化,成为了人本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