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株洲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 唐代诗人张籍在《元嘉行》中写道:“南人至今能晋语。”在南方方言中,较多地保留着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年间中原汉语的原貌。西汉末年杨雄整理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里提到的“南楚江湘之间”的方言情况,应该就是后世湘方言的源头。株洲方言是湘方言的主要方言,株洲地区早在远古时期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至今还安葬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株洲古称建宁,后名为“槠洲”,《湖南地方志》说,“槠洲”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正式定名为“株洲”。株洲方言属于湘方言区新湘语长(沙)益(阳)片的一个方言点,其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都有一定的特色,与普通话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以下主要为株洲方言中离合词的特殊表现。 (一)否定表达形式。 在普通话中,一般于动宾结构离合词中插入否定补语和结果补语成分,其格式为“V+不+X+O”。在株洲方言中,则存在两种形式:一种与汉语普通话相似,表现为“V+不+X+O”,另一种是将否定补语和结果补语成分整体附于离合词之后,其格式为“V+O+不+X”。例如: V为中心动词,一般由及物动词充当;X为结果动词,结果动词一般由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充当,V和X之间具有动作和结果的语义关系;0是中心动词的宾语,由名词充当。例(25)中,否定补语“不”和结果补语“上”整体附于离合词“对号”之后。株洲方言的这种表达形式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不允许存在的,表示否定的目的和结果、动作方向还有“不下、不起”等,如: “V+不+X+O”与“V+O+不+X”结构在株洲方言中同时存在,且两种说法的语义基本没有差别,选择哪种说法取决于说话人自身的口语习惯。另外,在株洲方言中,绝大多数离合词后能附上否定副词加上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作补语成分,只有少数现代汉语中书面语色彩较浓的、成词较晚的离合词例外,如“晋级—晋不了级—*晋级不了”“谱曲—谱不了曲—*谱曲不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