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刘知幾著,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7页。 ②刘节《中国史学史稿》,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16-17页。 ③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21页。 ④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以下简称《合集》。 ⑤王蕴智、门艺《殷墟晚期甲骨上的干支表刻辞》,《语文知识》2009年第1期。 ⑥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⑦成家彻郎著,王震中译《干支的起源》,《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 ⑧班固著,陈立疏《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10页。 ⑨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576页。以下简称《粹》。 ⑩董作宾《殷虚文字乙编》,商务印书馆1953年版,第909页。以下简称《乙编》。 (11)罗振玉《殷虚书契续编》(卷一),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33年影印版,第44页。以下简称《续编》。 (12)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90页。 (13)王晖《论西周金文记时语词及大事系“年”的史学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4)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以下所例铭文如无特别注明皆选自此书。 (15)《春秋左传注疏》卷三四,《十三经注疏》,同治十年广东书局刊本,第5页。 (16)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22页。 (17)班固著,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卷二一《律历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册,第1174页。 (18)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册,第59页。 (19)黄鸣《左传与春秋时代的文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82页。 (20)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21)《孟子》卷八,《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7页。 (22)《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三,《十三经注疏》,同治十年广东书局刊本,第10页。 (23)司马迁《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册,第1943页。 (24)吕祖谦著,黄灵庚、吴战垒主编《吕祖谦全集·东莱吕太史集·读书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70页。 (25)高似孙《史略》卷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