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年驱动装置的百科世界 ——读《机车动车和电车的驱动装置》 中国铁道出版社近日出版了《机车动车和电车的驱动装置》一书,此书由一生服务于铁路事业的高级工程师徐铭编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阐述了百年以来数十种不同结构、形式多样的驱动装置,从1825年蒸汽机车上的连杆驱动装置,到目前高速动车的驱动装置应有尽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实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铁路大提速和21世纪初启动的高速铁路建设,促进了我国机车和动车制造水平的迅速提高。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机车动车的速度与功率的提高,世界各国不断研发和创造了种类繁多、适合各种运行速度与功率的驱动装置。事实上,自机车动车和电车产生以来的百年间,其发展史也正是驱动装置的发展史,但在我国,专门论述机车动车和电车驱动装置的专著却很少,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为本书作序指出,驱动装置是机车和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对驱动装置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尚缺少系统论述机车、动车和电车驱动装置的专著,现行高校教材中虽有论及,但都过于简略。此书弥补了这一缺陷,书中不少驱动装置未曾见诸国内书籍。“本书的出版有助于读者系统地了解各种驱动装置的性能,有利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会对我国机车、动车和电车驱动装置的设计和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傅志寰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作为本书主审的同济大学教授龚积球表示,该书详尽阐述了各种驱动装置的发展由来及目前现况,填补了我国现行高校教材中缺乏对驱动装置进行详细、系统论述的空白,可为学生、铁路工作人员以及研究人员学习研发驱动装置提供有益的资料。 翻开此书,仿佛走进了百年时空中驱动装置的百科世界。本书分五章,介绍了驱动装置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要求,驱动装置的分类,各类驱动装置的主要结构和优缺点,当今世界铁路高速列车牵引电机的驱动装置,我国目前机车和动车组的驱动装置。其中,各类驱动装置的主要结构和优缺点是本书的最主要章节,也是重点内容,可谓洋洋大观,荟萃了百年来中外各种驱动装置。作者将46种主要的驱动装置分成14类进行叙述,展现了各种驱动装置的原始型,及其演变过程和研制试验道路。作者在叙述中还尽可能地介绍了安装这些驱动装置的机车动车和电车的型号、机型与数量,并提供了有关参数。同时,别具匠心地保留了英、法、德等文字的专用名词。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尽最大努力为本书的使用者提供参考与便利。 虽然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科技类专著,读来却并不枯燥,甚至可以说是饶有趣味。因为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图片,使各类驱动装置的形状、结构乃至设计,都得以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既加强了本书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又增添了阅读中的历史感与时代感。1825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设计的蒸汽机车所用的连杆驱动,1886年美国人斯博拉格(J.Sprague)发明的单轮对抱轴式滑动轴承电机驱动装置,首次于1889年应用在伦敦地铁的无齿轮驱动,德国西门子(Siemens)的六连杆万向轴驱动装置,法国阿尔斯通(Alsthom)和扎克曼(Jaquemin)的万向轴驱动装置,瑞士BBC的多种连杆万向轴驱动装置,日本WN齿轮联轴节电机驱动装置,以及中国的CHR 380高速列车驱动装置,等等,对于每一种驱动装置,作者都配以详细尺寸的工程图和照片来描述,全书共计300张!有许多图文资料都是第一次见诸国内书籍。 值得关注的是,弹性车轮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方兴未艾,却早已广泛应用于欧美的电车、地铁动车和轻型动车上,本书对弹性车轮相比刚性车轮在电车和动车上应用的优点,从动力学和线路试验加以说明与证实。书中介绍了瑞典、德国、瑞士和意大利使用的多种弹性车轮的结构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最新的发展。 就在这本书正式面市的半个月前,作者徐铭刚刚度过了85岁生日。这位一辈子和铁道打交道的老先生在耄耋之年笔耕不缀,终于完成了这一早在四五十年前他就想进行的研究专题。上世纪70年代他在铁道部所属科学研究院工作期间,曾选定机车驱动装置作为研究课题,由于上级调动工作而搁浅。八九十年代,他常驻德国工作,领略了欧洲铁路先进的装备和管理,也多次做了一线考察。1992年退休以后,他重拾旧时课题,开始编写这本驱动装置的专著。时空的久远和跨越,高度的保密性与专业性,使得收集资料的难度超乎想象,20多年来,他为收集、整理这些十分难得而宝贵的资料,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历尽艰难而从未曾放弃,许多资料都是他请欧美的亲人朋友多方寻找才得以完善。而他对于这些资料的取舍、吸收与消化,则体现出一位铁道专家的扎实功底与深厚功力。他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修改了十多稿,希望为铁路工作人员、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学习研发驱动装置提供有益的帮助。作者深知,机车和动车的驱动装置尚有不少空白的领域可以开发,我国要从机车和动车的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必须加强科研队伍和人才建设,在技术革新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因而,当我们翻开这本专著时,不仅进入了一个驱动装置的精深的科技领域,也看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情系国家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