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磨蚀程度而言,如果被磨蚀语言在结构特征上与优势语言存在明显差异,那么这些差异将会导致磨蚀程度增加。相反,如果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似,被磨蚀语言的磨蚀程度就会减少。也就是说,两种语言在语言分类和语用规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目的语能力的保持,而两者的差异容易导致语言干扰和语言磨蚀的发生。例如,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在语言类型、语言结构和语言规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极易导致处于劣势地位语言的磨蚀(王湘云,2011a)。 就表现形式而言,语言干扰不仅表现在语言使用者的劣势语言技能的遗忘或丢失,还表现在他们的劣势语言在语言结构上对优势语言的借用(语码转换)、直译、语义拓展、语义相关替代,以及由此而导致的被磨蚀语言在词汇多样性、准确性、灵活性等方面的下降上,同时还表现在,在处于优势地位语言的干扰下,被磨蚀语言在构词法则上的简化、替代和忽略上,以上种种表现均是优势语言对劣势语言的干扰 就语言干扰的作用机制而言,当优势语言在结构上无标记性(unmarked)而劣势语言在结构上有标记性(marked)时,就可能发生优势语言的语言特征向劣势语言迁移;反之,语言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则会很小。当然,并不是两种语言间的所有差异都会导致语言迁移,只有当劣势语言的结构标记性更强时才可能发生语言迁移。从心理类型学上来说,语言使用者对劣势语言和优势语言的心理距离感,即语言使用者是否愿意将其预先习得的优势语言的特征迁移到后习得的劣势语言中去,会直接影响使用者对劣势语言的学习与保持。优势语言中的那些常见的、规则的、在语义或结构上清晰的、无标记性语言特征最容易迁移到劣势语言中。相反,优势语言中的那些鲜见的、不规则的、在语义或结构上含混不清的、有标记性的语言特征最不容易迁移到劣势语言中。语言迁移实质上是优势语言对劣势语言的语言特征的消解,对劣势语言的磨蚀。 尽管干扰假说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处于优势地位语言对处于劣势地位语言的消解和磨蚀,但是却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被磨蚀语言的一些规则和表征比另一些规则和表征更容易受磨蚀。因此有必要提出与受磨蚀语言规则和表征的特性相关的磨蚀假说,以解释被蚀语言的某些方面比其他方面更易受磨蚀,并描绘出语言磨蚀的特殊顺序。标记性假说就是关于语言磨蚀与被蚀语言的语言规则和表征特性之间关系的假说。 5.0标记性假说 标记性和非标记性是语言中众多呈不对称关系的对立现象之一,标记性假说认为,在某一语言中,一些语言成分是简单的、核心的、原型的,是无标记的(unmarked),而另一些语言成分则是复杂的、边缘的、例外的,是有标记的(marked)。语言标记性问题的研究始于布拉格学派的特鲁别茨柯依和雅格布逊,其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普遍语法的倡导者继承雅格布逊的二分法原则,并结合他的普遍语法,发展和完善了标记性概念。乔氏认为,每个人大脑的认知系统都有一个相同而且独立语言官能,这种天赋的语言官能使人们生来就具有掌握那些概括的、抽象性的语法“原则(principles)”和设置了默认值的“参数(parameters)”的能力,而无需习得;人们习得一门语言只不过是习得这门语言的参数值和边缘语法。乔氏还认为,默认参数都是常见的,在正常情况下会成为首选的,是无标记的;而其他参数则是不常见的,需要某种条件才会出现,是有标记的。鉴于乔氏将标记性假说与以“原则”和“参数”为核心的普通语法结合在一起,标记性假说也称为“参数假说”。 标记性/参数假说认为,语言磨蚀不是对语言结构的随机遗忘,而是受原则和参数控制的,表现为标记性参数的非标记化过程。Håkansson(1995)和Sharwood-Smith(1989)认为语言磨蚀的过程就是对那些原本被赋予了标记性参数的非标记化,具体地说,由于语言参数都有其默认值,因此在长时间缺乏语言输入的情况下,那些被赋予了特定值的语言参数就会产生向这个默认值趋同的趋势,也就是非标记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语言的磨蚀。由此可见这个与受磨蚀语言规则和表征的特性相关的标记性假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语言的某些方面比其他方面更易受磨蚀,也可以帮助人们预见,非标记性语言成分不受磨蚀,标记性语言成分容易被磨蚀,标记性语言成分被磨蚀的过程就是标记性参数被重新赋予非标记性值(即默认值)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