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本来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但探索伊始,很快就被导入做题。其实,导学案重点在“导”,而“导”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功力有很高的要求。事实上,“讲师”易当而“导师”难寻。导读派代表人物钱梦龙先生曾提出“导学呼唤导师”[10]的命题。不幸的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导学案编写似乎人人能为,习题式导学案层出不穷,对学生语文学习造成不良后果。在真语文主张为越来越多人接受的背景下,为了真语文目标的达成,我们有必要真正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对学生负责,对批量产出的漠视“导”而重视“练”的导学案乱象进行冷思考,关注学生在学案导学过程中的内部感受,研究导学案的实质,高度重视导学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学科性,使导学案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主体”的含义,理解主体不是外在的命名,而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将其贯彻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正视学生主体的错位、学生观的偏差和教学“双部性”丧失对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的伤害,意识到努力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的重要性。摒弃热闹的课堂场景掩盖下的学生伪主体,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 [1]郝广益.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780. [3][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5,113. [6][7][9]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5,128,120~121. [8]刘达,郝德永.论现代性语境下的教师个体话语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 [10]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扉页. (本文刊于《语文建设》2015年第19期P.26-2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