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甑、甗名实的变化起始于蒸器的分体铸造。甗无底则必须用箅,《说文·竹部》:“箅,蔽也。所以蔽甑底。”甑有有孔的底,不必用箅,直接和下器套合在一起,故其名更易向整套器名发展。甗必用箅,使其与下器分隔,故其名更易单指上器,包括有底和无底。 由此可以推断,甑、甗名实的变化可能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从出土青铜器自名可知,第一阶段是春秋以前。战国时期的《孟子》有“釜甑”用语,《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结合《周礼》的记载,(13)第二阶段是战国时期,第三阶段是秦汉时期。 由此看来,《史记》《汉书》等汉代传世文献中的“釜甑”一词非汉代语言,乃是战国语言的沿用。洪诚先生曾撰《关于汉语史材料运用的问题》,论述史书保存前代语言的现象,但他认为这种现象只存在于晋以后,说:“晋以后的人写史书和写历史小说不同,写历史小说,作者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故事的内容;修史书,一般是利用原有的史料,作者用文言文把它串联组织起来,其中有旧史文,有作者的仿古文言文。”又说:“王力先生规定的原则,(14)只适用于《史记》《汉书》《三国演义》等书,不适用于范晔的《后汉书》、唐代修撰的《晋书》;只适用于著者用自己的语言记述的史料,不适用于著者编撰的史料。”透过上述出土文献的考证,可以发现,即使是晋以前,文献使用前代语言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二、词语用例的补充与含义的准确概括 字词的准确含义,或者说逻辑含义往往需要综合多种用例而概括。传世文献由于数量有限,文体单一,有时难以获得全面的信息;而传统的注疏等训诂材料,除注疏者由于时代相隔而误释外,对字词的解释往往有特定的背景,多是针对特定的文章和具体的语句做出的,属于随文释义。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对古代一些字词含义的理解和解释往往存在误差。如“大车”等词的解释即是如此。 《辞源》“大车”条: 古时指大夫所乘坐的牛车。《易·大有》:“大车以载。”疏:“大车,谓牛车也。”《诗·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笺:(15)“大车,大夫之车。” 《汉语大词典》“大车”条: 古代乘用的牛车。亦特指大夫所乘之车。《诗·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毛传:“大车,大夫之车。”《论语·为政》:“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大车,牛车……小车,驷马车。” 上述两本辞典对“大车”的释义显然是依据《毛传》、孔颖达《疏》和何晏《集解》作出的,从出土文献看,其解释存在重大误差。迄今为止,出土的汉代简牍遣策中有三个“大车”用例: (10)大车一乘,驾六马。(马王堆3号汉墓61号简) (11)大车一乘,驾四马。(马王堆3号汉墓64号简) (12)大车、轺车各一,有盖。(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木牍) 从马王堆3号汉墓遣策看,大车与牛无关;同时,马王堆三号墓是侯王级别的墓,也与大夫用车无关。云梦大坟头西汉墓木牍“大车、轺车各一,有盖”,其下是: (13)黑马二。 显然大车也是配马,而与牛无关。 在睡虎地秦简和西北汉简中,大车确实是多与牛相配,如: (14)官府叚(假)公交车牛者叚(假)人所。或私用公交车牛,及叚(假)人食牛不善,牛訾(胔);不攻闲车,车空失,大车轱盭;及不芥(介)车,车蕃(藩)盖强折列(裂),其主车牛者及吏、官长皆有罪。(《睡虎地秦简·司空》) (15)官长及吏以公交车牛禀其月食及公牛乘马之禀,可殹(也)。官有金钱者自为买脂、胶,毋(无)金钱者乃月为言脂、胶,期。为铁攻(工),以攻公大车。(《睡虎地秦简·司空》) (16)牛大小八头,大车一两,皆与大卿,令为子息之。(居延新简22.341) (17)訾产,诩、宗各有大车一两,用牛各一头。(居延新简22.657) (18)大车一两,用牛各一头。(居延新简22.752) 肩水金关汉简73EJT1:45: (19)牛一,青,特。 大车一两。 肩水金关汉简73EJT5:61: (20)大元郡中都县阴角里陶史: 大车一两。 黄犗牛一。 肩水金关汉简73EJT5:64: (21)隧长转关中夫持马四匹,畜牛八,用牛一,轺车一乘,牛车一两。 肩水金关汉简73EJT6:41A: (22)后起隧长逢尊妻居延广地里逢廉年卅五广地子小女君曼年十一岁大车一两。 葆聟居延龙起里王都年廿二 用马二匹。 肩水金关汉简73EJT7:111: (23)宿里高君至 大车二两。 用马一匹。 肩水金关汉简73EJT8:84: (24)茂陵修获里宋殷年卅 大车一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