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的演变及其自然人文背景(6)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方言》(京)2011年3期 王临惠 参加讨论

    伍余论: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的“同构共变”问题
    从共时平面上看,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的演变具有“整体不同步、区域同步”的特点。依照表2所反映的调值、调类情况,秦晋沿黄河方言各片声调的古今演变规律如表4。
     
    从表4中所反映的古今声调演变规律来看,秦晋沿黄河所有的方言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存在过“平、入分阴阳,去声不分阴阳,清、次浊上为上声,全浊上归去声”的阶段,这可能与它们共同的底层——唐宋西北方言有关。但今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的整体发展演变是不同步的,如中原官话中入声的消失、晋语志延片的上声与去声的合流、晋语五台片的阴平与上声的归并等。如前所述,这是不同区域方言因所处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不同从而导致方言发展的速度、演变的轨迹不同造成的。这些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整体上发展不同步的现象却恰恰是这些现象存在区域的方言同步发展的典型特征。中原官话关中片、汾河片方言“古清、次浊入今归阴平(绛州小片部分方言清、次浊入归去声,例外),全浊入今归阳平”,所属方言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的近80个市县里;晋语五台片“清平与清、次浊上合流、入声阴调阳调合流”,所属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西部29个市县旗里;晋语吕梁片“阴平与上声调型相同、调值相近,入声分阴阳”,所属方言分布在山西西部、西南部及陕西北部的19个市县里。这些具有共同的声调演变特点的方言在音系结构、词汇、语法等方面也往往具有内部一致性,它们集中、连片分布,决不是偶然现象。可以说,相对集中分布在一个自然区域的方言处在一种“区域联盟”的关系之中,相同的底层使它们具备同步发展的条件,相同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行政区划等人文背景使这个联盟内的方言无论是自身演化还是在外部因素的干扰下的演化都能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逐渐形成了对内具有一致性、对外具有差异性的特点。就秦晋沿黄河方言的声调而言,在调值、调类两方面无论是的共时特征还是历时演变过程对内都有极强的内部一致性,对外都有明显的排他性。晋语五台片的“清平与清、次浊上合流,入声不分阴阳”、吕梁片的“阴平与上声调型相同、调值相近,入声分阴阳”、志延片的“上声与去声合流”以及中原官话的“入声消失、分别并入阴、阳平”等个性差异都是各片在特有的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作用下方言声调系统一致、发展速度同步、演变过程相同造成的。这就是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同构共变”的性质。
    本文未在参考文献里列出处的材料都是由课题组成员邢向东、张维佳、李小平三位先生和笔者调查所得,在此向三位先生鸣谢!李蓝先生为本文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谨致谢忱!不当之处概由本人负责。
    
     
    【参考文献】
    [1]陈章太、李行健1996《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北京)语文出版社
    [2]丁邦新1998《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3]侯精一温端政1993《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4]侯精一1986晋语的分区,《方言》第4期
    [5]侯精一1999《现代晋语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6]李荣1985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第1期
    [7]李荣1989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第4期
    [8]李小平1991《临县方言研究》,(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9]刘勋宁1998《现代汉语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0]刘育林1990《陕西省志·方言志(陕北部分)》,(北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1]梅祖麟2000《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2]平山久雄2005《平山久雄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3]沈明2006晋语的分区(稿),《方言》第4期
    [14]沈明2007晋语五台片入声调的演变,《方言》第4期
    [15]孙立新1997关中方言略说,《方言》第2期
    [16]谭其骧1982《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7]王军虎1998《西安方言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8]王临惠2003《汾河流域方言的语音特点及其流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王临惠、张维佳2005论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归属,《方言》第4期
    [20]邢向东2002《神木方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21]邢向东2006《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2]邢向东2008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现状与历史研究,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未刊)
    [23]温端政[主编]1982-1995《山西省方言志丛书》,《语文研究》增刊、(北京)语文出版社、(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24]张成材、张盛裕1986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方言》第1期
    [25]张崇1990《延川方言志》,(北京)语文出版社
    [26]张维佳2002《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7]周祖谟1993《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28]周祖谟1993《方言校笺》,(北京)中华书局
    [29]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