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的演变及其自然人文背景(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方言》(京)2011年3期 王临惠 参加讨论

    叁秦晋沿黄河方言声调演变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人文背景
    3.1秦晋两省沿黄河两岸的方言声调在调值和调类两方面都基本保持了一致性,这说明黄河在方言的发展过程中对两地方言的声调并不起阻隔的作用,这与这一区域居民开发利用黄河这一自然条件关系密切。秦晋两省沿黄河区域的自然条件及主要渡口情况请参见附图。陕西、山西的自然分界线黄河从陕西的府谷到山西河津的龙门,一直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原峡谷中穿行,河面的宽度仅半公里左右。陕西沿河晋语区向西受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的阻碍,山西沿河晋语向东受到吕梁山脉的隔断,与外界交往极为不便。因而跨越黄河自古至今都是沿河区域居民进行社会交往、满足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
    黄河一出龙门就从晋语区进入中原官话分布区,河面变宽,水势平缓,两岸地势相对平旷,海拔也降到了1000米以下。虽然官话区与外界交往较为方便,但黄河水路交通的开发也很重要。关中地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河东的解池周围一直是历史上北方最大的盐务中心。黄河沿岸大小渡口不计其数,每个市县通往对岸的渡口都不止一个,神木、佳县就多达十余个。这些渡口加上一些浮桥,以及每年冬天3个月(12月至次年2月)的封河(河面结冰)使两岸交通十分方便。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沿河晋语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社会群落,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趋同,两岸方言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里。保留入声,声调调值、调类及发展演变规律一致。沿河中原官话区为平川或盆地,开放性的自然条件使沿河中原官话和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其他官话同步发展。与沿河晋语相比,中原官话发展速度较快,入声已经消失。山西西南部,尤其是运城一带,与陕西关中地区有极强的文化认同感。两地方言的一致性由来已久,扬雄《方言》中秦晋方言并举的现象很多,今人据此将汉代的秦晋方言划为一个方言区。周祖谟(1993:10-11)认为:“进一步而来说,汉代的普通话恐怕是以秦晋语为主的。……到了西汉建都长安的时候,所承接下来的官话应当就是秦晋之间的语言了。”
    3.2顺黄河而下,秦晋沿黄河区域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着晋语五台片、吕梁片、志延片和中原官话(汾河片、关中片),各片集中连片分布,声调系统都有差异(见表2),这种差异是方言声调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造成的。方言声调的发展速度取决于该方言所处地域的社会形态的发展速度,而区域社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该区域的自然条件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速度。沿河的中原官话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直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达区域,其声调系统已经与其他官话方言一样,完成了入声消失、并入舒声的过程;而沿河晋语区由于地处偏僻,社会环境封闭,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因而声调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中古入声调的读法等。
    粗略地说,秦晋沿黄河方言大致可以分为中原官话区、过渡区、晋语区。分属于晋语志延片的延川、延长和吕梁片的清涧、石楼、永和、大宁是明显的晋语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B7)对这一区域方言声调的描写是:“志延片志丹、延川、安塞、吴旗四县紧邻中原官话区,是晋语到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内部不甚一致。志丹、吴旗两县古入声的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清音声母字及次浊声母字今多读阴平,与中原官话一致,只有少数清音声母字今读入声。延川、安塞只有少数入声全浊音声母字今读阳平,多数字今仍读入声。延川上声与去声同调,与邻接的延长相同……”入声的有无是官话和晋语的分区标准。这个区域中入声字派入舒声的比例比较大,有的方言甚至只在口语中保留部分入声,读书音中全部变读舒声。刘育林(1990:44)在描写延长方言声调时说明:“古入声字在认字时,读舒声,在口语中也只有少数字保留入声。”因为与中原官话区毗连,这些地点与中原官话区保持频繁的接触,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受中原官话区的影响较大,其方言声调受中原官话的覆盖比例也大。这个过渡区域内,陕西沿黄河晋语的入声字派入舒声的比例比山西沿黄河晋语要大。因为关中属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陕西沿河中原官话凭借社会因素的强势地位向北推进的速度较快。
    考察秦晋沿黄河区域各市县的建置沿革及历史文化背景,发现这一区域从元代起才真正开始分河而治。春秋时期,今陕西沿黄河区域属晋,战国时期,今陕西东北角属赵,其他区域属魏。西汉时设西河郡,辖陕西宜川、山西石楼以北的沿河地区;今官话分布的沿河地区中,陕西属冯翊郡,山西属河东郡,但同属于司隶部直辖。东汉以降至五代,这一区域的政权更迭频仍,所辖区域也不以黄河为界。隋唐两代,秦晋大致分河而治,只是到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今吴堡以北沿河地区改属河东郡,治太原。宋金时期,沿河晋语区行政中心多在今山西境内,而中原官话分布区行政中心多在陕西境内。如北宋陕北沿河的府谷至吴堡一带属河东路,治太原;绥德、清涧以南及河津以南属永兴军路,治长安。
    秦晋沿黄河地区古代区划跨河互属现象给两岸方言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较长时间的行政分治也为毗连区域方言的分化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晋语吕梁片处在沿河晋语的中心地带,西岸的佳县、吴堡、清涧所在区域经常受河东的政区管辖,如北宋时佳县、吴堡与河对岸的柳林合为定胡县(治柳林),归河东路晋宁军管辖,因而其方言声调受东岸吕梁片的影响而逐渐趋同。过渡区域的方言受中原官话影响的痕迹明显,这与它们历史上经常与中原官话区同属一个行政区有关,如石楼、永和、大宁所处区域北宋属河东路晋州(治今临汾)管辖。今河东的中原官话汾河片解州小片,唐代至元代大部分时间均属蒲州或河中府(治在今永济),这一区域被统称为“南县”。这一区域方言声调内部一致性极强,与中原官话汾河片平阳小片(去声分阴阳)、绛州小片(清、次浊入归去声)不同。沿河的晋语五台片各点(因清平与清、次浊上合流而划入五台片)地处秦晋沿黄河方言的最北端,历史上多属同一个行政区管辖,在宋金以前常常为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区,与东北方向的其他政区接触密切;近代又因靠近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及周边地区,方言声调也就受到了东北部今晋语大包片(入声不分阴阳)、五台片(清平与清、次浊上合流)、北京官话和冀鲁官话(次浊入声舒化后归去声)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