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状态补语构式的演化过程 为了研究吴方言中状态补语构式的形成机制,本文首先对状态补语构式的演变过程做出探讨。吴方言状态补语构式语法化源自于汉语史中的“V+著”结构。其中,“著”是吴方言体标记“仔”的本字(梅祖麟1988,1997)⑥。“著”的使用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在北方白话、南方白话和吴方言之中都有体现,需要对材料进行分类讨论。 3.1“著”的用字和音韵变化 在不同语言之间,本字的借用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意义相同,二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北方白话中,“著”既作结果补语,又作持续体标记。作结果补语时,“著”读作zhao ![]() ![]() drjak→drjak澄母药韵,附也 ↘drja澄母御韵,明也 trjak→trj ak知母药韵,穿也 ↘trja知母语韵⑦ 王力(1980[1958]:308)认为,凡作结果补语、完成体和持续体标记的“著”,都源于澄母药韵的“著”。到唐宋时期,仄声的浊塞音变成不送气的清音,澄母 ![]() ![]() ![]() 在南方诸方言中,由“著”作结果补语,读作zháo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