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较如下两例: “今之所争者”即“现在争夺的东西”,有明确的指称,而“无所争”义为“没什么要争的”,“所争”在这里则为周遍性的指称,没有明确的指称,因此不能加“者”。 “者”有强调或确定指称对象的作用还可解释下面这些例子: 这几例中的“NP者”出现在宾语或叙述句主语的位置,不符合第一节的“NP者”的特点。如果认为这几个“者”的作用是强调指称,这几个例子就容易解释了:例(48)“熊掌”和“义”后要加“者”,是因为前面提到两种东西要挑选,所以要在所挑选的东西后加“者”予以确认;例(49)“百姓者”用以确认前面提到的认为他吝啬的那些百姓;例(50)前文已提到“县令”、“候吏”,再次提到时加“者”也是为了确定就是上文所提的人。 表确定或强调指称对象的“者”主要出现在“数+名”和“所”字结构之后,可能是因为这两种名词性结构在句中有多种指称特征,“数+名”可用于定指和非定指,“所”字结构可用于类指和虚指,后加“者”可更清楚地确定其指称的对象。这类“者”是否也由“者”的其他用法变化而来?这一点我们还不清楚。 三 本节讨论剩下的几种“者”字结构:“时间名词+者”、“有+NP+者”。 “时间名词+者”格式中的时间名词一般为“古”、“昔”、“今”、“乡(向)”、“曩”等,如: 这类格式主要用于句首,充当句子表示时间的话题,其后述题是说明性的(例(51));还可做主之谓结构的主语(例(52));在句子主语之后,可视为次话题⑧(例(53));还可充当“所”字结构的定语(例(54))。 “时间名词+者”在六部上古文献出现次数如下表: Yap和Wang(2011)认为时间名词后的“者”是轻名词。轻名词不应有上述的句法分布的限制,因此本文不接受其看法。“时间名词+者”与话题标记“者”的句法分布最为接近’可能是由话题标记“者”功能扩展而来。时间成分充当话题,述题部分是对这一时间情况的说明,这与解释和判断还是比较接近的;做主之谓结构的主语或做次话题与其话题功能是相通的;偶尔做定语,其中心语也只是“所”字结构,“所”字结构的定语往往跟“所”后动词构成适于主语和谓语间的语义关系。因此我们认为“时间名词+者”中的“者”是话题标记“者”的扩展。 “有+NP+者”格式的用例如: 这个格式的层次应是“有丨NP者”,“NP者”为“有"的宾语。NP—般为人名或地名,且一般是首次被提到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