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尝”的经历义中的试着义的痕迹 “尝”的部分典型的经历体用法,特别是第一人称用法,虽然一些注释中都直接用“曾、曾经”来翻译,但细致品味,也可以看出试着义的痕迹。例如: (11)子墨子曰:“子之所谓义者,亦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乎?”吴虑曰:“有。”子墨子曰:“翟尝计之矣。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墨子·鲁问第四十九》) (1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语篇中典型的试着义的语义结构是:先有一种认识或方法,经过初步的思辨或实践,可能有两种后续情况:一种是发现这种认识或方法不对,进而否定之;一种是这种认识或方法得到了验证,进而肯定之。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往往直接肯定,而无需突出这种尝试的阶段,使得试着义固有的行为的少量性和实验性的特征因为得不到凸显而淡化。一旦突出地强调这种尝试阶段,就往往会是否定这种认识或方法,得出与之相反的方法或认识。因此例(11)的“翟尝计之矣”一般理解为“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的”,但是由于有后续的“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以及“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的反衬,完全符合试着义语篇的语义结构,似乎也可以理解为“我也曾尝试着这么思考过”;例(12)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与“吾尝跂而望矣”由于有“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也可以理解为“我曾经尝试着终日而思”、“我曾经尝试着踮起脚来看”。比较而言,后续小句的否定观点更加凸显,使得前文中可能包含的试着义变得不那么显著。总之,这些经历义中的试着义的痕迹,进一步强化了试着义和经历义的语义联系。 2.3 “尝”的试着义的体貌意义 既然经历体是从试着义发展而来的,那么经历体这种体貌意义又是从哪种体貌意义发展而来的呢?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试着义接近于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用法。动词重叠一般认为表示“量少时短”的短时体,而短时体在实际使用中往往有尝试的含义,这也是前文中试着义可以翻译为动词重叠或“V一下”的内在语义理据。 汉语通用语及汉语方言中表达经历体的手段还有如下跟“尝”相关的成分:现代汉语通用语的“一度”(于立昌和吴福祥 2011),苏州及崇明方言“歇”、“歇过”、“过歇”(本义为“一会儿”,叶祥苓 1988:104;张惠英 2009:195),山东寿光及胶南方言的“回”(张树铮 1995;郝晓瑜 个人交流),鄂东英山方言的“趟子”(陈淑梅 2001:87;项菊 个人交流),这些都是动作的动量或时量成分,它们在形成经历体意义之前同样也应该具有某种体貌意义,但是在体的系统中,我们又不可能给每一种形式设定一种过渡性的体貌意义。无论是从描写还是解释的角度,都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与这些成分相比,“尝”从本义来看,“品尝”都是少量地食用某种食物以辨识整个容器内的食物味道;从引申的实义来看,“尝试”是初步地进行某种行为,并获得某种结果,从而做出选择全部行为的合适方式;从引申的半虚义来看,“试着”的少量的含义主要体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委婉用法上,委婉也就是减少“请求”或“要求”在量的方面的力度。在“尝”的虚化中,“少量”的含义一脉相承,有可能是其意义的核心成分,这也是试着义与“一度”、“歇”、“回”、“趟子”的相通之处:时间副词“一度”在虚化之前表示时量,是在时间上有明显边界的量,且两个边界之间的持续量也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量。苏州方言的“歇”更是直接的时量成分。山东胶南方言的“回”、湖北英山方言的“趟子”本义是动量,是一个限定次数的动量单位。这些成分以及动词重叠和“V 一下”在量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示一个限定的动量。因此,从体的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一个在时间、数量或方式上都加以限制的体貌意义,简称限量体,限量体可以视为动词重叠所表示的短时体的上位概念。限量体没有进入实际的时间流程,因而不具有实际终止点,只具有相对受限的限定终止点。陈前瑞(2008:273)曾把短时体与反复体概括为涉量阶段体,现在看来,在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体貌系统中,可以用限量体取代短时体,它与反复体构成了明显的对立,都是一种广义的阶段体,这种体貌意义介于典型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之间,是体貌意义语法化过程的中间环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