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因果链”的表达策略与类型(7)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当代语言学》 沈力 参加讨论

    5.因果链的表达策略和表达形式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不禁要问,“因果链”在自然语言中是如何表达的?当我们对比汉语和日语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汉语和日语分别有两种表达形式,即汉语为结果状语构式和结果补语构式,日语为结果状语构式和使成动词构式。在这一节里,我们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本节的要点是,“因果链”在自然语言中的表达策略是共同的,都是从简单到复杂,即从一次性构成到二次性构成;而表达的形式是多样的,即词汇层次的构成和句法层次的构成。
    因果链表达策略的共同性是由先简后繁的顺序构成的。一次性构成,即把原因和结果叠加,使其构成表示达成事件的形式。二次性构成,即给达成事件附加描述成分,以描述引发结果的手段或动作后的结果样态。二次性构成是以一次性构成为前提的。该策略则和自然语言的发音(articulation)策略相同。自然语言的一次性发音策略为选择发音部位和调整发音方法。二次性发音策略是把一次性发出的语音进行再调节,如清声浊化、送气化等。这是共同性。与之相反,因果链表达形式由于受到各个语言形态特征的制约而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典型的分析型语言多用句法手段表达,典型的综合型语言则多用形态手段表达。
    5.1 因果链的一次性构成方式
    因果链的一次性表达策略表现为“动作+终结”,但是它的表达方式会受到语言形态特征的制约。首先观察一下综合型语言的特征。日语是综合型语言,因此,因果链的一次性表达形式在日语中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上,如(47):
    (47)Taro-wa yamamichi-o [aruki-tsukare]-ta.
    Taro-TOP maintain-road-PATH walk -tired -PAST
    (太郎走累了。)
    在(47)中,表示原因的动词aruku(走)和表示到达事件的动词tsukareru(累)构成复合词。如此,日语表达因果链的句法结构便可以简化成SOV。日语除了复合以外,还可以通过派生的手段来表达“因果链”,如(48):
    (48)不及物动词 vs. 及物动词
    tao-re(倒) tao-s(使倒)
    kowa-re(坏) kowa-s(使坏)
    kusar(烂) kusa-as(使烂)
    sam-e(醒) sam-as(使醒)
    kudak-e(碎) kudak(使碎)
    (48)的不及物动词表示到达事件,而与之对应的及物动词表示致使义,即达成事件。二者的语义关系是蕴含与被蕴含的关系,即不及物动词的到达事件蕴含在致使动词之中。在这样的一次性构式中,主语名词被解释成原因,而到达事件被解释成结果状态。
    接下来观察一下分析型语言。泰语是典型的分析型语言,因此“因果链”的一次性表达手段在泰语中主要体现在句法层面上。如(49)(Uehara and Kingkarn 2009):(同上。)
    
    泰语一次性表达手段,如(49a)所示,采取“谓语+谓语”这样一种连动构式。如果强调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致使功能,还可以像(49b)那样,插入一个表示give的动词来明示动作与结果的关系是致使关系。
    最后,看一下汉语的情形。现代北京话的动结结构是一次性表示因果链的手段。如(50):
    (50)武松[打死]了一只老虎。
    假设(50)的[打死]是一个复合动词,汉语的句法结构就非常简单,问题在于,“打”和“死”是构句前的复合,还是构句后的复合?我们的回答是后者(Shen and Lin 2003;沈力、林宗宏2009;Shen 2013),其公式如下:
    (51)词汇化公式:
    
    北京话与泰语不同的是,泰语始终保持连动结构,而北京话出现了词汇化趋势。按照Shen和Lin(2003)、沈力、林宗宏(2009)和Shen(2013)的观点,古代汉语与现在的泰语一样,也是以连动结构为主的。见(52):
    (52)上古—中古汉语:
    a.余助苗长矣。(《孟子》,公元前372-289年)
    b.温酒令暖。(《齐民要术》,公元386-534年)
    上古汉语,如(52a)所示,与现代泰语一样通过“谓语+谓语”的排列形式来表达,而到了中古汉语时期,根据古屋昭弘(1985,2005)的调查,可知大部分的结果构式是通过致使动词“令、使”把原因和结果连接起来的,如(52b)。由此可知现代汉语的因果链的句法结构为(51),通过动词移动形成句法上的复合动词。这个观点,还可以通过“得”的插入来验证。
    (53)武松打得死那只虎。
    按照Shen(2013)的观点,“打”和“死”并没有完全复合,所以表示可能的“得”才有可能插入其中。
    通过以上的观察可知,因果链在一次性表达方式方面会受到语言形态特征的制约,典型的综合型语言会采取在词汇层次上组合因果链的表达系统,如日语;而典型的分析型语言会采取在句法层次上组合因果链的表达系统,如泰语;而现代北京话并不是典型的分析型语言,所以北京话的因果链表达系统呈现出在句法层次上组合后的词汇化特征。
    5.2 因果链的二次性构成方式
    二次性构成方式是以一次构成方式为前提的。由于一次性构成的结果构式或不够形象,或不够细致,人们需要对一次性构成的结果构式作进一步描述,所以才发明了“再加工”的二次构成方式。因此,具有二次性构成特征的结果构式不能脱离一次性构成特征。
    二次性构成方式中也能体现语言形态特征。首先观察一下综合型语言的特征,请看日语例子(54):
    (54)Taro-wa kutsu-o [haki- [tsubu-shi]] -ta.
    Taro-TOP shoes-ACC put on break-CAUSE -PAST
    (太郎把鞋穿坏了。)
    (54)中的tsubu-shi(弄坏)本身就是表示因果关系的派生动词,但是,为了把原因表示的更加具体,日语采用了二次性构成方式,即追加表示原因的动作动词haku(穿),以明确表示因为haku(穿)而导致鞋子坏。有意思的是,尽管多加了一个动词,日语的构成方式仍然限定在词法层次上。这说明日语的综合性很强。尽管如此,日语的综合性也没有强到美国印第安语的程度。比如,它的二次性构成法也会体现在句法层次上。如(55):
    (55)kare-ra-wa ie-o kiiro-ni nut -ta.
    3-p1-TOP house-ACC yellow-ADV paint -PAST
    (他们把房子漆成了黄色。)
    (55)中的nuru(漆)就是含有结果义的动词。前置结果状语kiiro-ni(成黄色)的功能就是对nuru这一动作的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所以,(55)就是二次构成法在句法层次上适用的例子。
    另一方面,具有分析性特征的汉语,既然连一次性构成法都适用于句法层次,那么二次性构成法也必然只能适用于句法层次。如(56):
    (56)a.张三满满地斟了一杯酒。 b.张三紧紧地抓着扶手。
    如(56)所示,一次性构成是在句法层次上进行的,如(56a)的“斟”是量变动词,它和量化名词“一杯酒”组合成一个有终结点的动作,即达成事件。为了进一步详细描述结果状态,在相同的句法层次上进行二次性描述,如添加结果指向的描摹状语“满满地”。另一方面,(56b)的“抓”是一个掌控动词,它和持续体标记“着”构成一个达成事件,为了进一步详细描述结果样态,也同样在句法层次上进行二次性描述,“紧紧地”就是二次描述的产物。
    本文描述了结果指向的描摹状语出现的条件,提出了因果链在自然语言中的表达策略是相同的、表达手段是多样的观点。表达策略分一次性构成和二次性构成。一次性构成为“动作+终结点=达成事件”的构成方式;二次性构成的目的在于为达成事件添加描述成分,描述其原因或结果。汉语的结果指向描摹状语,不过是二次性构成的结果表达形式而已。因果链的表达形式受到语言形态的限制,分析型语言侧重于用句法手段构成,综合型语言侧重于用形态手段构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