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因果链”的表达策略与类型(5)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当代语言学》 沈力 参加讨论

    3.2 掌控动作的达成与结果描摹状语
    汉语的动作动词中还有一种表示掌控义的类型,我们称之为掌控动作动词。掌控动作动词指施事通过某动作而达到掌控某对象物的结果,非掌控动作指某动作与对象物能否被掌控无关。
    掌控义的有无可以通过以下测试来证实,即当某动作动词与体标记“在”和“着”同现时,是否产生不同释义。我们认为当掌控动词与“在”和“着”同现时,“在”和“着”的释义不同,“在”表尚未掌控,即进行义,“着”表已经掌控,即结果义。而一般动作动词与“在”和“着”同现时,“在”和“着”的释义相同,二者都表“进行义”。试比较(24)和(25):
    (24)a.他抓着扶手呢。 b.他抱着柴火呢。
    c.他举着牌子呢。 d.他端着盘子呢。
    (25)a.?他在抓扶手呢。 b.?他在抱柴火呢。
    c.?他在举牌子呢。 d.?他在端盘子呢。
    (24)和(25)均为表示掌控动作的例子。(24)表示“着”出现在掌控动词句中时,对象物已经被掌控,即表结果义。(25)表示“在”出现在掌控动词句中时,对象物尚未被掌控,即表进行义。因为掌控动作的进行时间短暂,显得(25)各句不太自然。如果有合适的语境,也可以变得自然。本文对此就不做详细阐述。接下来,我们再看与掌控动作无关的例子。如(26-27):
    (26)a.他在看小说呢。 b.他在敲门呢。 c.他在砸铁块呢。
    (27)a.他看着小说呢。 b.他敲着门呢。 c.他砸着铁块呢。
    (26)和(27)均为表示一般动作的例子,因此(26)中的“在”和(27)中的“着”都表示动作的进行义。
    以上观察可知,表示掌控的动作动词含有结果义,而非掌控的动作动词不含结果义。因此,我们可以用掌控动词来验证本文的假设,即结果描摹状语的出现条件是否与表示掌控动作达成的结果成分同现,以描述其掌控结果,如(28-29):
    (28)a.他死死地抓*(着)扶手。 c.他高高地举*(着)牌子。
    b.他紧紧地抱*(着)柴火。 d.他稳稳地端*(着)盘子。
    (29)a.他死死地抓*(住)了扶手。 c.他高高地举*(起)了牌子。
    b.他紧紧地抱*(住)了柴火。 d.他稳稳地端*(起)了盘子。
    (28)和(29)表明,结果描摹状语必须同结果成分“着”、“住”或“起”同现,才能表示结果的各种样态。这个测试结果再一次证实本文的假设是可以接受的。
    3.3 使成动作的达成与结果描摹状语
    汉语的动作动词中还有一类被称作使成动作的动词。所谓使成动作指某动作会引起某对象物的状态变化,否则便为非使成动作。使成动作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同一形式具有及物和不及物两种功能,如(30):
    (30)a.作及物动词:关门、立牌子、停车
    b.作不及物动词:门关、牌子立、车停
    而使成动作动词的达成特征也可以通过能否与体标记“在”和“着”同现来测试。使成动作动词的及物形式只能与“在”同现,表示动作的进行,而其不及物形式只能与“着”同现,表示结果状态。如(31-32):
    (31)a.他在关门呢。 b.他在立牌子呢。 c.他在停车呢。
    (32)a.?他关着大门呢。 b.?他立着牌子呢。 c.?他停着车呢。
    (31-32)均为使成动作动词的及物用法。其中,“在”能与使成动作动词同现,而“着”则不然,这个事实说明使成动词的及物用法是以表示动作义为主的。再观察其不及物用法,如(33)和(34):
    (33)a.?门在关呢。 b.?牌子在立呢。 c.?车在停呢。
    (34)a大门关着呢。 b.牌子立着呢。 c.车停着呢。
    (33)和(34)均为使成动作动词的不及物用法。在不及物用法中,表示进行义的“在”不能与其同现,而表示持续义的“着”却可以与其同现,表示结果状态的持续。通过以上的观察,可以断定使成动作动词的语义结构实际上如(35):
    (35)使成动作的词汇概念结构(参看影山太郎1996)
    [x CONTROL[y BECOME[y BE AT-z( )]]]
    (35)表示x控制y变成某种结果状态。使成动词的及物用法主要表示CONTROL的语义特征,所以和“在”同现,表示进行义;而不及物用法主要表示[y BECOME[y BE AT-z]]的语义特征,所以和“着”同现,表示变化后的结果义。
    以上观察告诉我们,汉语的使成动作动词含有结果义。如果我们的假设可以接受的话,我们就可以预测,结果描摹状语与使成动作的结果部分同现,描摹其结果样态。这个预测是否准确,可以通过以下的测试来验证:结果描摹状语是否与使成动作动词句中的结果谓语同现。
    
    (36)为使成动词的及物用法,(37)为使成动词的不及物用法。结果描摹状语都可以出现在这两类句子中,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在该句中必须包含结果标记。
    3.4 到达事件的结果与结果描摹状语
    支持本文观点的最后一个根据是,结果指向的描摹状语与到达事件的结果成分同现,表示其结果的样态。首先如(2)所示,到达事件是由状态与变化这两个谓语构成的,而状态与变化的定义如下:按照金田一春彦(1950)和Vendler(1967)的论述,状态指某对象物或属性的存在超越时间限制,变化指某对象物或属性的存在在某时点上发生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变化。这个语义特征,可以通过该谓语是否能与“了”同现,表示该属性从无到有来证实。如果某谓语不表示状态而只表示状态变化的话,那么该谓语就必须与“了”同现。如(38-39):
    (38)a.枫叶很红。 b.枫叶红了。
    (39)a.?这棵树倒。 b.这棵树倒了。
    (38a)的谓语“红”表示状态:BE AT-z(red),同时如(38b)所示,“红”也表示变化:[y BECOME[y BE AT-z(red)]],也就是说“红”是一个多义词;而“倒”如(39a)和(39b)所示,只表示变化不表示状态。
    以上观察可以看到,到达谓语中含有结果义。所以我们可以预测,结果指向的描摹状语与状态变化事件的结果成分同现,描摹其变化结果的样态。此预测也可以通过结果描摹状语是否能与到达事件中的结果成分同现来验证。请看(40):
    (40)a.玻璃板上落了灰尘。→灰尘越“落”越多。
    b.玻璃板上落了一层灰尘。
    c.玻璃板上厚厚地落了*(一层)灰尘。
    (40)的“落”表示数量变化。数量变化可以通过能否与“越V越多”替换来证实,如(40a)。这样的数量变化的结果,可以通过量化宾语表达,如(40b),结果指向的描摹状语只能与量化宾语同现,如(40c)。
    以上的观察可以充分证明结果指向的描摹状语与达成事件或到达事件的结果成分同现,描摹达成后或到达后的结果样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