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实证研究纵观:显性与隐性学习、知识、教学(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世界汉语教学》 靳洪刚 侯晓明 参加讨论

    四、显性与隐性认知的二语及汉语实证研究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是围绕以上提出的三个核心问题,回顾、反思二语及汉语领域对显性与隐性学习、知识、教学的实证研究,其中包括研究重点、实验结果及对二语学习的启示。每一小节都将从二语这一大的领域出发讨论、总结实证研究的成果,然后由此回顾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课题及成果。有必要指出,本节讨论的显性、隐性的学习与知识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考量,而显性与隐性教学则是从二语教学者、学习者学习的外在因素这两个角度考量。
    4.1 二语和汉语领域显性与隐性学习的实证研究
    二语和汉语领域对显性与隐性学习的实证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核心认知概念展开,即前面提到的学习者意识程度(awareness)和学习意图/目的(intentionality)。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顺便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与有意学习(intentional learning)及其在二语学习中的有效性方面。其中,N.Ellis(1993)、Rosa & O'Neil(1999)、Gass et al.(2003)的实证研究对这一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研究者发现,尽管无意识的顺便学习是有可能的,尤其是简短的词汇学习,但是有清楚目标的显性学习一般较顺便学习更为有效。此外,Doughty(1991)与Shook(1994)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或许学习目标是一个因素,但是在何为中心的学习上,即意义为中心还是形式为中心,这两种学习的结果并没有差别。Robinson(1996)在他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尽管显性学习习得简单规则(如主谓倒装)的成绩可以超过隐性学习,但是在复杂结构(如假性嵌套句)的学习上并没有优势。该实验为二语教学提供了一个证据,即显性学习的有效性并不是万般皆准,而是有其择选性,对有的二语学习较为有效,有的则不然。同样,Gass et al.(2003)发现,目的性、显性不一定是学习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对目标结构的注意导向也可以影响显性学习的效果。在实验中,注意组(有规则解释的输入加强)的学习成绩超过非注意组。
    在汉语习得领域,相关的显性与隐性学习研究大多数集中在随机顺便学习上。我们知道,顺便学习是一种隐性学习。汉语的隐性学习实证研究又都集中在汉字及词汇的习得上。
    汉字习得层次的研究主要考察学习者在没有正式学习过汉字部件(radical)的情况下,是否能从随机汉字的辨识中提取部件规则信息。Wang et al.(2004)通过两个实验对这一问题进行考察。研究者要求15名汉语初级学习者辨识80个汉字和80个非字。对真字控制汉字频率(高频或低频字)和字形结构(独体或合体字);对非字控制部件形式和位置的规范性(共四类:正确部件+正确位置;正确部件+不正确位置;不正确部件;符号)。结果显示,汉语初级学习者在没有接受汉字教学的情况下,可正确判断超过90%的真字;在对非字的判断中,由“正确部件+不正确位置”“不正确部件”“符号”组成的非字,判断正确率也均超过了90%,只有由“正确部件+正确位置”组成的非字,正确率为50%。这些数据显示出汉语初级学习者具备检测部件规范性(legality)和位置构成的能力,说明学习者对汉字的结构特征进行了概率与联系学习,这些都是人类本能的隐性学习过程。这一结果与Wang et al.(2003)的结果一致。
    为进一步考察学习者对汉字部件功能的习得情况,研究者要求同样的学习者根据部件的意义线索推导18个陌生合体字的意义。研究者假设,由于学习者接触的汉字、部件规则十分有限,不一定能成功推导出汉字的意义。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对汉语初级学习者而言,利用部件线索推导汉字意义十分困难,表现为不做意义推导、直接放弃(选择放弃回答“no answer”),这包括83%的低频部件汉字及86%的高频部件汉字,其余少量进行尝试的也不成功。这说明,单纯的概率学习、联系学习只能帮助初级学习者推导汉字结构位置规则,并不能有效推导意义。郝美玲(2007)采用类似的实验方法对三个阶段的学习者(初级上、初级下、中级)进行比较,进一步证实并扩展了Wang et al.(2004)的结论,即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可通过概率和联系性隐性学习推导出部件的位置概率,进而应用于辨识汉字,但意义推导的能力也许需要较长时间的隐性学习逐渐形成。
    汉语词汇习得层次的研究主要考察学习者阅读时顺便词汇学习的效果,以此论证隐性学习的有效性。钱旭菁(2003)将20个目标生词中的10个编入文章中,每个词在文章中的出现频率为1到3次不等。28名学习者阅读文章后,在未被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参加了两次词汇测试,要求写出20个目标生词的意义。结果显示,10个随机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在两次测试中的正确率分别是19.29%与6.07%,而其余10个未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的学习效果为1.43%与0%。研究者声称,学习者通过阅读确实能够顺便学习部分生词,虽然成功率不高,但有一定的后续效应,反映在后续测有6%以上的正确率。朱勇、崔华山(2005)以19名汉语中级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重复了钱(2003)的实验,并以词汇为单位,对学习者的词汇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出现在文章中的10个生词的掌握度在5.88%到58.33%之间。这进一步说明,词汇顺便学习的效果因学习者或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汉语词汇学习,并且是有效的。
    靳洪刚(2010)的实验扩展了词汇顺便学习的实验操作方法。在此实验中,学习者除了阅读文章以外,还通过理解诠释、信息交换、自由表达等方式多次、多形式地进行词汇顺便学习。其具体程序如下:研究者把800字的故事阅读材料一分为二,在每一部分加入6个非熟悉词汇和1个非熟悉结构,分别发给20名学习者。其中十名阅读故事的前一半,其余十名阅读后一半。之后两名阅读内容不同的学习者组成一组,进行信息交换,并在未听懂时,进行语义协商。最后,所有学习者将所听到的故事写成文字。三周以后,研究者在未预先通知的情况下进行词汇测试,让学习者在规定时间内写出14个非熟悉成分的汉字、英文意义及一个相应例句。结果显示,通过听故事和写故事,学习者顺便学习到60%的不熟悉成分,而通过讲述故事学习到的新成分可达到81%。文章认为,通过理解、表达、语义协商等重复方式可以让学习者在信息交换的任务中顺便学习新的语言成分,其中通过表达完成的顺便词汇学习似乎较其他方式效果更为突出。以上实验虽然可以证实词汇顺便学习,但是这种顺便学习是否可以归为隐性学习还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吴门吉、陈令颖(2012)对词汇的有意学习与顺便学习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五名来自东南亚的汉语初级学习者分八次对六个词语进行学习,其中两名进行显性有意学习,即背诵词汇表,其余三位进行隐性学习,即以理解文章内容为主要目标的顺便词汇学习。其后八次的测试成绩显示,有意学习组的成绩普遍高于顺便学习组,以最后三次测验为例,前者成绩在16—18分之间,后者在14—16分之间。有意学习组在开始阶段优势明显,经过两次学习,取得了16分的成绩;而顺便学习组的成绩仅介于4—8分之间。另外,比较两组的成绩曲线发现,有意学习组的成绩符合练习的幂定律(power law of practice),三天后达到稳定阶段,而顺便学习组成绩均呈波浪状上升趋势。以学习者2—2为例,其八次成绩为0、6、16、8、16、12、17、13分。这项研究的结果须小心引证,因为被试取样实在太小。
    从以上二语和汉语的实证研究来看,隐性、顺便学习是可能的,尤其是在简短的汉字和词汇层次上的学习。但是有更多的证据证实,有意的、显性学习的效果似乎更为显著。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实验研究可以证实隐性或顺便学习较显性学习更为有效。汉语习得领域在学习过程方面的控制性实验室实验还为数不多,需要在数量及质量上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汉语语法或篇章层次的研究,亟待研究者填补空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