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参考文献: [1]北京图书馆金石组 1989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101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曾荣汾 1988 《字样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 [3]高峡主编,西安碑林博物馆编纂 2000 《西安碑林全集(200卷)》,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深圳:深圳海天出版社。 [4]顾野王 2004 《大广益会玉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张氏泽存堂本)。 [5]黄征 2005 《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资料》(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db-machine/imgsrv/takuhon/index.html),日本东京:京都大学。 [7]李景远 1997 《隋唐字样学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刘元春 2010 《隋唐石刻与唐代字样》,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9]刘中富 2004 《〈干禄字书〉字类研究》,济南:齐鲁书社。 [10]罗振玉 1989 《〈干禄字书〉笺证》(《贞松老人遗稿·甲》,见《民国丛书·第五编9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1]裘锡圭 1988 《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 [12]释空海 1995 《篆隶万象名义》,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崇文院本)。 [13]孙祖同、俞鸿筹《〈干禄字书〉笺证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油印本。 [14]小島成斎《〈干禄字书〉辩证》,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藏书(写于1796-1862年间)。 [15]许慎 1980 《说文解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陈昌治刻本)。 [16]颜元孙《干禄字书》(日·葛烏石 1749 年校、日·黒川春村 1841 年校、日·山崎知雄 1844 年校,合写本),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蔵书。 [17]颜元孙 1990 《干禄字书》(见施安昌《颜真卿书干禄字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影印故宫博物院藏明拓善本)。 [18]张涌泉 1995 《汉语俗字研究》,长沙:岳麓书社。 [19]张涌泉 1996 《敦煌俗字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