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安徽双墩遗址出土距今7 000年左右陶器底部大量刻划符号则提供了更多的新证据。 如果说贾湖遗址龟甲契文符号数量有限,不足以观察文字性符号形成的初期面貌;那么蚌埠双墩遗址陶器底部的刻划符号不仅数量多,而且象形程度高,为我们观察原始文字性符号孕育过程提供了很好的资料。这些双墩遗址陶符动物类、实用器物、山丘、数字等图形都是当时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描摹,应是有语义的文字性符号,这也符合原始文字起源于图画的观点。从既有象形符号也有会意符号的构形手法看,其地先民是在有意识地创造文字性符号了。据对蚌埠双墩遗址出土器物碳十四测定,其遗址距今有7 300年-6 600年之间[36]。以此看来距今约有8 000年贾湖遗址龟甲契文尽管数量不多,但也不是文字性符号开始产生的孤立现象了。 不过回过头再来看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的刻划符号,正如裘锡圭先生指出的那样,那些很抽象的几何形刻划符号很难说就是原始文字,但有一些数字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等是新石器时代先民计数用的几何形符号,后来进入了文字系统[37]23-24。除此之外我们在半坡、姜寨等遗址所见的一些图画、图案中的象形符号,如“网”、“鱼”、“丝”、“蛙”、“鹿”等,应是原始文字性的符号。后来的原始文字,实际上就是在这种具有文字性符号的图案或图形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所谓“人面鱼纹”图案中的“冓”符,后来便被殷墟甲骨文所继承(图4·8)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