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留学生眼中的中西文化之别(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华读书报 张怿陶/译 参加讨论

    中法两国人对待钱也有不同的方式。比如,我在中国的街上常看到漂亮的豪车驶过。中国人喜欢炫耀自己的财富,财富的多少似乎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因此,中国人常通过炫耀财富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更多的仰视。
    而在法国,只要与金钱有关的事件或情况,大家都纷纷避之不及,因为法国人觉得没有必要炫耀财富。首先,薪水是个人的隐私,自然没有必要让别人知道。其次,法国的贫富差距很小。所谓“富人”的薪水并不像在中国那样高出普通人那么多。所以没必要通过薪水为自己占领社会阶层的高地。
    我读过尼斯比特的一本书,读后我发现了中国人比较有趣的一个特点——在日常交往中缺少逻辑思考能力。我不是说中国人没有逻辑,因为在学习上,中国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确比西方学生学得更好。但是,在生活中,中国人似乎喜欢“跟着感觉走”,而不是思考究竟什么是更合理的。用这本书上的话说,就是“中国人更在乎看起来理性而不是运用理性去思考”。作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依靠经验和常识解决问题,而不愿意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推理得出方案。
    在西方,人们非常害怕没有逻辑的争辩。一个西方人倾向于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的结果来判定自己的感受。用逻辑和理性行事的习惯源自西方古代的哲学思想,因为逻辑和论证是西方哲学的基础。
    不过,我觉得我的观点略有偏颇。首先,我在西方文化下成长;其次,我的大部分学习内容与数学有关,所以我习惯于给看似不合逻辑的算式找出证明它正确的论据。延伸到生活中,我也善于发现生活中不合逻辑的言辞和举止。
    但是,有关逻辑的争论终究可能引起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的争执。有些西方人觉得中国人有些愚笨,因为他们不能够将逻辑推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就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冲突,比如一个西方人费尽心思要跟一个中国人用逻辑思考的方式讲道理,而那个中国人听不进去这些分析过程,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好的。
    我的观点是,这一切争执和不解都是源于对另一种文化的不了解,所以我们不应该武断地认定一种文化不如另外一种。
    另一个引起误会的源头就是中国人不愿意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人特别不喜欢直接拒绝或者否定别人。这一点常常引起外国人的误会。那些熟知中国人这一特点的人不得不同一个问题多问几次,或者变着法问同一个问题,以期从中国人口中搜寻到其真实意图的蛛丝马迹。
    这完全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特点,西方人绝不会这样。中国人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总是试图维持和谐的交流关系。而西方人更愿意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有些话听起来有点伤人,但至少他们的话不会让对方产生误解。
    直言相告和好言相对究竟哪一个更有利于人际交往?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很多情况下,人们需要根据交流对象和交流情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比如,在工作场合,任何语言上的误解都可能会招致自己承担不起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人的交流方式更为妥当。但是,在日常交流过程中,有时不必那么较真,以免伤了和气。在这时,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就比较合适了。当然,就像我上面说的,说话方式的选择不是非黑即白。
    说话方式的问题有时会影响到中西方人工作上的合作关系。因为一旦误解发生了,西方人很容易以为中国人没有说实话。这样一来,坚固的信任关系很难重建。然而,友好关系的摧毁正是中国人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因为他们之所以“说谎”,就是因为他们想保护这段良好的关系。我相信很多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都会小心翼翼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怕被别人误会自己不诚实,导致友谊的破裂。
    总而言之,中法两国文化有诸多不同。我之所以主要讨论两国人际关系的区别,就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两国之间最明显、最惊人的差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