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字梦窗,是南宋姜派有名的词人,历来对他的作品有不同的评价。有的说他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多数词人、评论家,则说他的作品细致、奇丽、沉着,“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 有人说,吴文英的词风“刻意追求形式,讲求词法,雕琢字面,推敲声韵,与姜夔、史达祖成为南宋后期形成的以格律为主的宗派”。 吴文英的词,从内容上讲,可取处不多,但在表现艺术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却不少。现在试取他的名篇(风入松)来分析、欣赏一番。 这首词,我很赞赏它,常记在心上,不时吟诵。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写得感情真切,细致入微,委婉动人。“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一开头,把场景布置得凄清感人,给抒情定出了基调。好似《西厢记》里一双爱人分离时候的描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清明节,是一年中最美好的良辰,嫩柳垂金,杏桃花发,该是赏心悦目、无限欢欣的季节;但是呵,天不作美,又是风,又是雨,真是三分春色,二分风雨,一分尘土。花儿被无情风雨打得落红满地,人的心情被搅得抑郁不舒。我们多愁善感的诗人词客,愁绪萦怀,不能去郊游赏春,看不到晴天丽日,却闷闷地在琢磨着,为被葬埋的花儿写一首不胜惋惜的“碑铭”。这两句,写了景,写了触景而生的伤春之情。但妙处却是,我们的词人,实际上不是真的为落花感触,而是为了与情人分手而伤怀。接下去,点明了这伤怀的真实情况,原来是为了:“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情绪恶劣,是为了风雨吗?发愁是为了葬花吗?不是,是为了和情侣分手呵。一个“暗”字,暗示了别离的时刻,大约已近黄昏,否则,嫩柳鹅黄,哪能说“暗”?与情人别离,独自归来,自斟自酌,聊以消愁,“料峭春寒中酒”,情绪不佳,自然易醉呵。大约有点损眠,酒后虽然入睡,恐怕也有点朦朦胧胧,天刚亮就醒来了:“交加晓梦啼莺”。心里已经被离情缠绕着,春寒中酒,又在损眠之后,枕上听群莺乱啼,心中是个什么滋味? 这是《风入松》的上半阕——写眼前景,写心中情。下半阕,开始了甜蜜而又酸楚的回忆:“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情人不在一起,天天还是去把西园的林亭打扫一番,独个儿欣赏撩人的大好春色。这是眼前的实景,目的却在写情人不在的孤独心情,也就是反映和她在一起时那种良辰美景,并肩共赏的光景与心境。“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想到和情人一道在林园时的欢快,而今空馀秋千绳索上的手泽,惹得黄蜂扑来。看到的,想到的,闻到的,无一不带上当时的欢乐、今日的怅惘之情。“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这结尾两句,比《西厢记》里的“他若是到来,便春生敝斋;他若是不来,似石沉大海”,更加深沉,更加柔婉,更加凄清。读了之后,真是令人郁郁,一吟三叹。不胜惋惜。 这首词,不论是写景,写情,写现实,写回忆,都细致、真挚、委婉,脉络清晰可按,语意缠绵,音调和谐,令人一读再读,不忍释手。艺术的伟力、魅力,有如此者!胡云翼在《宋词选》“前言”中说吴文英是“依附于统治阶级以清客身份出现的词人”,这是对他的政治态度、词的思想内容说的。从这首词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身份。有楼台,有园林,有闲情逸致;但也有他的绚丽文彩,湛深的艺术功力。 附吴文英《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原载:《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