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电影批评第三个“黄金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建强 参加讨论

    大概是去年以来,对于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评估日渐高调起来,多位著名批评家在不同场合发声: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第三个“黄金时代”已经到来。比如,李道新提出:回到当下,在市场化诉求、全球化格局与互联网语境之下,中国电影批评真正进入一个思想多样、话语驳杂的新时代,这是中国电影批评第三个黄金时期; 尹鸿认为:在当前电影大发展、电影市场大繁荣、电影传播全媒介自媒体化的大背景下,电影批评应该说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只要是电影大发展的时代,批评作为整个电影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一定也是大发展的重要契机;饶曙光强调: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当下及今后一段时间,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又一个黄金年代;杨元婴则表示:对于目前电影批评的现状,我与大家的看法接近,现在是一个评论的黄金时代、繁荣时代。自然,作为电影批评圈内人,禁不住为黄金时代的到来而感奋不已,不过我也想借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批评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公认的“黄金时代”,一个是上世纪30年代,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是时,理论和批评风起云涌,意气风发,左右方向,引领创作,批评人才辈出,理论成果丰硕,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深长的印迹。现在,批评家们又不约而同地重提“黄金时代”,那么,他们的理由何在呢?我想不外乎:
    一是日渐有效地发生影响。理论批评的作用,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对电影实践产生影响。近年来,电影理论批评积极介入电影产业的转型,在整个电影创作、生产、流通的环节中发挥作用,既重形而上的论证辨析,也重形而下的评析阐发,理论的视野兼收并蓄,批评的角度鲜活多样,并努力超越其过往长期不愿放弃的使命意识及其始终跟随西方的视野,在面对复杂的电影现象时,充满自信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即如在将要过去的2015年,理论批评界围绕电影本体论的重新阐释、华语电影的内涵论争、艺术电影的发掘呼唤、微电影的提携关注,以及“电影新力量”的重度推介等诸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研讨工作,创造了理论争鸣的生机和活力。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可能现在的批评不像80年代跟创作的关系那么紧密,但支撑了一种更大的气场和一种新的社会氛围。在电影批评的发展和影响下,至少中国电影已经摆脱困境,开始了新的转型,乃至整个电影产业都发生了有效的扭转。
    二是队伍的成长壮大。鲁迅曾言“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其实,电影理论批评的发展生长,首要的也是队伍。时至今日,当年老一代的理论批评家面临全面退出影坛,一批“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中年才俊脱颖而出,他们在理论视野、研究深度、投入程度、社会担当上全面传承老一代的风范,潜心著述、引领全局,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下影坛的主导。更令人可喜的是,借助互联网的持续“升温”,新一代青年影评人如鱼得水,崭露头角。这些开放环境中长大的青年学子,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读到了大师之作,懂得了电影生产法则,有些人还文理兼通,做影评的起点很高。而参与电影研究和批评的人,总体来说,越来越多。
    三是多方合力的形成。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审美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电影理论批评的生态。从世界范围看,当下美国的电影批评主要来自三个领域,第一是主流媒体,第二是学院派,第三是网络。中国的电影批评大致也可以分成这三块。主流媒体注重表达大众的呼声,学院派真心诚意地“放低身段”,网络影评正努力提高自己的品位。有些评论者还能熟练使用几种不同的语言,穿越于几个平台之间,使电影批评日渐成为一种彼此商榷的价值建构方式与平等对话的话语生成场域。其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散与聚焦、拆解与整合,已经并正在对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过,笔者同时以为,回视检阅近年电影理论批评的发展,我们可以为它的目光四射而欣喜,为它的发展生长而快慰,但切不可一叶障目,自我感觉太好。当下的理论批评,论对创作和创作者的影响,不如上世纪30年代; 论理论视野和深度,不如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电影)强国的标高看,电影理论批评面对的问题尚有不少,需要思考的命题还有许多。这些问题主要是:
    怎样兼顾专业性和大众性?电影是所有艺术中最接近大众的。用克拉考尔的话说:“一个国家的电影是比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面貌的。”上自形而上的国家之精神、下至形而下的民众之呼求,完整地构成中国电影的主体内容。这也就要求理论批评必须同时兼顾专业性和大众性。从近年看,对于专业性和主体性,理论批评界是予以了重视的。有论家在强调电影理论批评面临未来挑战的核心问题时,将“能不能体现与普通观众不一样的专业水准”放在第一位。电影理论批评,除了面向学术圈,同时也要面对大众,上要上得去,下要下得来,精神上可以是“贵族”,表述上一定要“平民”。曾几何时,一些自说自话、不上不下的评说充斥市场,与大众的审美需求、与电影创作实际渐行渐远,“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内循环的知识生产活动”,既为大众所不齿,又被创作所嫌弃。这样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记取在心。
    怎样提高公信力和权威性?纵观近年的电影理论批评研究,洋洋洒洒,连篇累牍,在批评圈内大概是可以引为自豪的。但真正产生公信力、具有权威性的文章数量并不多。相反,有的批评家缺乏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过度迎合市场趣味,成为大众的尾巴;有的批评家既缺乏艺术眼光,又缺少思想深度,满足于公关酷评。有鉴于此,一位批评家尖锐提出:“作为批评家,应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寻找新的工具和方法论,并通过对当下电影作品、电影现象、电影思潮的思考,提炼和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批评家要有学术定力、学术判断力,不能见风使舵,更不能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这样的提醒和警示,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怎样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客气地说,审视近年的批评形态,似曾相识的多,面目一新的少;炒冷饭、说感觉的多,出思想有创意的少; 特别是走在产业发展前头,契合新媒体特点,并能发聩振聋的更少。这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多年的顽症,今年并无根本的改观。理论的生命在于创新,批评的价值在于立意。中国电影理论批评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追随时代不断向现代化演进,表现出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批评界尚需作出巨大的努力。
    原载:《文学报》2015年12月0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