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学术界,儿童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尚未取得真正独立的学术地位;而一批致力于儿童文学批评事业的研究者,也不曾得到主流学术批评界的关注。1972年,一份以建设和推动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为宗旨的学术刊物《儿童文学》(Children's Literature)杂志的创立,为当代美国儿童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奠基意义的学术平台。 这一事业的开创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时任教于康涅狄格大学英语系的弗兰西莉娅·巴特勒(Fancelia Butler)。巴特勒不满于当时儿童文学研究不为学术界所承认和重视的现状,在与一位男性同事的交流中,她提出了儿童文学研究缘何总是遭到轻视的问题,得到的回答是: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一份为大家所公认和重视的刊物作为支持,而这恰恰是当时美国儿童文学研究界所缺乏的。这一回答坚定了巴特勒的想法。在她的多方努力下,1972年,《儿童文学》杂志第1卷正式出版。此后,该刊以每年一卷的周期持续出版(除1979年未出版外)。 这是美国第一份独立出版的儿童文学研究刊物,也是继创刊于1970年的《讯号:童书研究方法》(Signal: Approaches to Children's Books)之后的当代西方英语世界第二份儿童文学专业学术刊物。该卷的封面以"重要的局外者"(The Great Excluded)来强调作为一个边缘学科领域的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价值与现实地位。在该卷的编者按中,巴特勒特别强调了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人文研究学科将儿童文学纳入研究视野的必要性,并呼吁人文科学研究者关注儿童文学研究。 创刊号上一共发表了21篇英语儿童文学研究论文。考虑到人文研究领域的儿童文学研究刚起步不久,在该卷卷末,编者还特地附加了一份"研究方向"表单,共列出了包括基础理论命题探讨、文类文体研究、作家作品解读、通俗文化研究、特定形象与意象研究、童年叙述研究等方向在内的197种研究细目,作为提供给读者和相关研究者的参考;表单末尾强调了学科交叉研究(指特定研究领域的专家从本领域的专业视角出发对儿童文学展开研究)的重要性。 应该说,《儿童文学》第1卷以其研究和批评上的深度、广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并在总体上奠定了该刊的基本学术面貌,即从较为广阔、多元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视野出发,对儿童文学研究的各个层面展开多元化的学术性探讨。而在随后的各卷中,这些研究特征也不断得到加强。 1973年,在巴特勒等人的努力推动下,美国儿童文学学会(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正式成立。而当年的《儿童文学》杂志刊名也新添了这样一个副标题:现代语言学会儿童文学分会与儿童文学学会年刊。自此以后,《儿童文学》杂志一直由这两个学会提供资助,它们同时也是刊物重要的学术后援力量。与该刊第1卷相比,1973年的第2卷更鲜明地体现了当代英语儿童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跨文化维度,其论文的研究内容不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儿童文学范畴的限制,向着与成人文学相关的儿童阅读内容进行开掘,而且将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等理论资源引入了儿童文学批评。如该卷发表的《儿童文学中的意识形态:几点初步思考》一文,以《奥兹国的巫师》、《小熊温尼·菩》等作品为例,探讨了儿童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容;同卷的《维多利亚时代儿童小说中的印度》一文分析了维多利亚时代儿童小说中所塑造的"印度"形象,体现出儿童文学研究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视野。 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两种研究还只是一种相对初步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学的研究,但它们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英语儿童文学批评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相对较高的理论起点,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理论思考的视角和学术研究的空间。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10日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1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