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这就是岁月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韩作荣 参加讨论
《河流穿过历史》是李瑛先生写于新时期的诗歌选集,也是他的第五十五本著作。纵然先生有近七十年的写作史,但能出版如此多的作品,恐怕在中外诗歌史中也是罕见的,这足见其写作的勤奋和永不枯竭的创造力。
    作为后辈、曾经的部队作者,并亲受先生点拨、引领、扶植的我,一直将先生奉为师长而尊崇。我早年的诗深受其影响,他的教诲至今在我的写作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的影响,不仅哺育了我这个年龄的一代人,他不懈的探寻,打破自身的桎梏,八十余岁高龄仍诗如泉涌,且质量越来越好的写作,更体现了其不老的诗心与大家风范,亦给诸多的后来者以启迪。
    我曾惊异先生十六岁时写出的诗,鲜活、凝重,颇具象征意味,他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朦胧诗人尚未出生时就已经写出了早慧的诗章,难怪会受到他的老师沈从文、冯至的青睐了。
    四十年代末的军旅生涯,先生是在枪林弹雨之中,在朝鲜战场的坑道掩体里,东海前线的工事和十万大山的哨所里,蘸着硝烟战火,以随时准备付出生命为代价先后写出了十二部军旅诗集。这些诗,如同挂在他书房的那只马蹄铁一样,坚实、厚重,由于征途的磨削而愈加锋利,曾负载着一个血与火的年代,也负载着一颗敏感、细腻、融入金戈铁马之声的诗心。他的诗《关于生命》,曾被战斗英雄、一等功荣立者刘勇抄就揣在怀里,呐喊着冲向战场,可见诗的力量……
    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里李瑛先生又写出了大量作品,他的诗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不断明显的变化。自然,作为一个军人,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之心没有变;真诚、朴素、执著,既忠于信仰、又忠于艺术的观念没有变;诗人的敏感、尊严、良善,对美的向往和一以贯之的强盛的创造力没有变。
    如果说李瑛过去的诗以清新、明丽、细腻委婉,柔中见刚,俊逸优美,感性丰盈见长,多以客观的抒写言志、抒情,表达展示的情怀与祖国、民族的意志,于时代的限制之中亦凸显了其独特的写作方式与个性,曾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这该源于他对诗之艺术规律的不离不弃。即使在那个赝品写作风行、崇尚虚假的年代,仍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而新时期之后,他的诗则有了沉郁与凝重,不仅写得漂亮,且更有分量。他的视野更为开阔,挣脱了羁束,敞开了心灵,使其作品进入了新的境界。
    他仍旧行走在江南塞北、高原故土之间,搜寻着诗思,捕捉着意向。他仍写《鲁迅》,“把爱和恨藏在眉宇间 / 把半个中国藏在胡子里”“一只眼含满柔情/一只眼在瞄准”,扶一个民族站起来的鲁迅;他仍写《刘胡兰》——“她的最后一句‘我咋个死法?’/ 让我第一次思考该怎个活法”;面对圣哲和先烈,令人感慨诗人对重大主题驾驭的能力与入骨的深刻。他以饱含激情之笔,写下“忧愤和痛苦煮沸大江”的屈原,又以轻灵之笔写出陆游未曾写出的单眼皮的“失血的杏花”,以及编钟那“不死的青铜”,“从壶口回来,才认识了黄河”的感慨。除此之外,诗人还写出了《我的另一个祖国》,面对在苦涩中独对一堆火的余烬、两眼混浊的老人,面对贫穷和苦难,诗人之笔探向底层,写那些“最了解我们民族汗水味道”的山民,“仿佛只因有了他 / 地球才会艰辛地旋转”的纤夫,“只有花的名字却没有花期的姑娘”,以苦难的悲悯,怀着希望却并不绝望的情怀,是诗人过去的作品所没有的,亦是一种心灵的开拓。
    李瑛先生的诗更为明显的变化,是将其长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自我”袒露出来,让我看到不同侧面、更为清晰完整的“另一个李瑛”。诗集的第五辑,皆为诗人的追忆之作。童年、对逝去的母亲、父亲、姐姐的怀念,对逝去不久的爱人的怀念,对朋友、战争与死去的士兵的怀念,都写得情真意切,刻骨铭心。其中,最具感染力的是怀念妻子的《等待》。这是以记忆和爱证实彼此存在的诗篇,这是“互相梳理彼此的羽毛 / 互相舔着彼此的伤口”的爱,“望着彼此的满脸沧桑 / 我们搀扶着,偎依着 / 相视而笑”的爱。难怪诗人会感叹——“一个人加一个人 / 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 而两个人减去一个 / 便等于零”了。诗由爱的强度和痛苦的强度所引发,写得痛彻心扉,具有强劲的心理穿透力。诗人这些充满爱与人性的作品,以真实撼人心魄。正如里尔克谈其任何一首成功的诗,“真实都远远超出任何我所能感觉到的情绪和偏好”。
    在这部诗集中,尤令我钦佩的是第一辑中的作品。这是一批感性与理性交融,对生活、社会与人生有着透彻感悟和理解,充溢着智性沉思的作品,令人感觉到含蕴哲理的凝重,充满探索机锋的精神敏感性与灵动。这是一种“豪华脱尽”的气象,朴素真纯的境界,没有刻意的追寻,却自然而又透彻。这是“用血里的铁锻打钉子 / 用骨头里的磷点燃油盏” 所建造,“还要有一把苦荞米粥喂养 / 还需搅拌泪的辛酸,汗的盐碱”,并“把丢失的声音找回来”、瞩望未来的诗歌,有着风骨和气度,有着丰富内涵的诗歌。
    面对《时间》,诗人感悟到“生命赐给我的 / 时间又一点一点向我索回 / 最终把一切还原成尘土 / 庄严而宁静地进入永恒”;在《刀和磨刀石》中,诗人看到的是“刀和磨刀石越磨越薄 / 两个生命一起得到了延伸 / 牺牲的痛苦是崇高的”;他倾听“生活和死去的时代留下许多声音”的回响;从灵堂和婚宴上的蜡烛,体味烛泪还是蜜汁;他慨叹“爱情是无法说出的东西 / 他们互相占有 / 犹如幸福和痛苦”;而人的《变异》,那可怕的真实是“兽变人,需要亿万斯年,人变兽,可以只需瞬间”;他从矿难中看到有血流出的煤;从《弃婴》看到了人性的沦丧……诗人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灵看这个世界,他所看到的,却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但这不是虚妄和彻底的虚无,而是在及物的把握中领略事物的本质,所谓“思想是一种经验”,是深入的理解,显现的是精神。
    诗人在《这就是岁月》中,称“一个个今天,瞬间就变成了昨天 / 昨天死在脚下,只有真实的今天在你手里”,指出把握今天的重要。诗人是执著、勤奋地把握每一天的创造者,纵然昨天可以死去,但留下的诗却仍鲜活可感,一册又一册,对于诗人而言,这不竭的创造就是岁月!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9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