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纪实》2009年12月号发表了赵瑜的纪实文学《寻找黛莉》,这篇作品和赵瑜此前那些直接参与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有所不同。巴金人们自然都知道,但他与一个叫黛莉的女读者,在1937年前后有过不少书信往来的事情此前却是人们完全不知晓的。这些巴金致读者黛莉的信件,经历历史沧桑巨变,最后落到了赵瑜手里。赵瑜没有像一些迷恋收藏或好利的人,将其视为奇货可居的对象,而是把它视为社会文化的珍贵财富,看成研究巴金和了解社会的一个很好途径。所以,在经过一番艰难细密的寻找之后,终于有了这部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和艺术内容厚重、宝贵的文学报告,读来令人感动和沉思。 那么,赵瑜是如何对待和利用这些信件很好地实现了属于巴金研究、社会历史研究和自己文学艺术表达的目标的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阅读和发现。 如何对待这些珍贵的信件 赵瑜是在不经意间从古董店老板赵从平处知道有巴金致黛莉的这七封信的。但是,要从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手中获得这些信件,其实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经历了一番曲折的,也是各自充满了智慧的周旋之后,赵瑜得手。应该庆幸这些信件落到赵瑜的手里,一是因为这位古董商人不久遭遇横祸被人杀害;二是这些联系着巴金、文学、读者和社会历史风云的信件,恰恰就被赵瑜这样关注历史和文学的作家拥有了。这其中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奇巧而充满机缘。 在得到这些巴金当年致一个年轻女读者的信件之后,赵瑜没有简单世俗地将其看成一件商品;也没有短视地将其看成是一些只可供巴金研究者使用的文学资料,而是清楚地意识到这些信件背后可能包含的丰富文学、社会和人生命运的内容。所以,他才有了对收信者黛莉的苦苦寻找,才有了这个寻找过程中丰富的收获和感受,也才有了对于巴金和他的作品更深入的认识。所以,赵瑜的这部纪实文学,是一种集珍贵资料公开、真实的人生社会调查和文学艺术的报告表达于一体的作品。这些相关的内容集于一体形成合力,又各自构成单个的力量点作用于社会。作家将对于信件的阅读、考证和逐一的公布与对收信人黛莉的实际寻找交叉进行,又在这种艰难曲折、动静结合、张弛有致的寻找中感受社会历史和人生命运,直将一个在一般人看来是简单的资料发现公布的事情描写得风生水起、波澜起伏、情景动人、感慨万千。这其中很清楚地体现了作家的慧眼,也很好地体现了作家善于对待和处理题材的才能和功力。同时,也足以说明,在面对事实的时候,只要作家具备高超的把握驾驭能力,在真实的报告叙述中依然可以表现出绝不输于拥有虚构自由的小说家的文学生动形象性和更加深刻的社会思想见识力量,甚至还因为真实的内容而达到虚构叙述所不能够抵达的震撼层面。 赵瑜寻找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内容 1、关于巴金的研究,应该说已经是相当充分和多样了。但是,巴金致黛莉这七封信的发现,依然可以给巴金研究带来新的活力和内容。在巴金致黛莉的这些信中,既包含着巴金1937年前后的生活工作情景,也很多地流露了巴金作为一个作家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对于人生的理解。首先,巴金是一个善良而纯粹的人,他不像今天的某些自以为得志的作家那样,对于无名读者多是睥睨和不屑的态度。巴金在收到可能是由《大公报》转来的读者黛莉的信件后,就很认真地复信给她。在得知黛莉读过他早期的作品《砂丁》的时候,巴金立即就“心里很不安,不该拿那惨痛的图画来伤害你的孩子的心灵”。在后来的信中,并深情地劝诫黛莉:“你应该升学——社会太黑暗了,人情太复杂了。你只是一只羽毛未丰的鸟,你还不能够在自由的天空里飞翔,因为在那里有无数老鹰在等着啄你。一个人要走进社会,最好得具有更多的技能和学问。”得知黛莉有为抗战、为社会的文明进步“牺牲”的心思时,巴金又特别地告诫黛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轮着每个中国人都必须为一个大的战斗来牺牲他的一切。所以,在这时候你还有机会求学,就应该不放过机会。你不过是十七岁的孩子。而中国还充满着三四十岁的壮年人。第一批献身的应该是他们,而不是你。你不要那样苛酷地责备你自己”;以及后来多次表述自己的文学态度、选择对象,引导黛莉的文学阅读并希望她“好好地生活”,这些都使我们看到了巴金确如他自己声言的:“我在生活里追求着光明、爱人间的幸福,我在文章所追求的,也是这个。” 巴金对于社会的责任担当和对于他人的深情关爱,光是从这些信件中就有很多的表现。这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巴金所以成为大家的思想道德基础、自我的社会承当精神与“利他”理念的实践。巴金的作品在当时的青年人中的重要影响足以给人许多的启示。赵瑜不是一个巴金研究专家,但他围绕这七封信件对于巴金人生和文学道路的简要追溯,结合着现实的文坛,还是发出了我认为是精警的感叹。赵瑜写到: 不久前,一位作家与我讨论当代中国文学为什么难以超越前人,为什么难以崛起和领先于世界。我的感想是,除了汉语言自身确有限制外,最要命的是,我们这一代作家许多人既无中西学养亦无自身信仰!我们仅仅凭着一点聪敏悟性甚至圆滑世故,便可以混迹文坛,自然难成大器。更多后来者所继承所迷恋所利用的是写作在中国具有敲门砖功能,乃至倾心于文坛艺苑极腐朽、极堕落的一面。一个作家,如果拥有真学问、真信仰、真道德、真品位,那么,占有哪怕其中一样都会大成。而我们,惶惶然十三不靠,心中没谱,不知朝着哪一路和牌。 看看巴金对待信仰的坚持和文学的忠诚,对待创作的严肃态度和读者的负责精神,我们现实的许多人,特别是从事文学写作的人们,真是应该反省和追问!所以,我以为,赵瑜的这次寻找,不仅使他更加接近和了解了巴金,也使他和读者更加地了解了巴金的精神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文学生活内容。从原始资料阅读而来的对巴金的靠近,无疑对于巴金研究是一个新的丰富和推进。 2、说赵瑜这部作品是厚重、深刻的表达,除了他结合巴金的信件本身内容对于巴金的深入理解之外,还在于作者通过对黛莉的艰难曲折追寻,在经历当年社会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和认识。黛莉和巴金的通信发生在1937年前后,而这个时间正是中国社会经历着苦难、混乱和激情的时期。所以这件事也绝不能够看成是一个著名作家和一个读者的一般性联系和沟通,因为这其中各自都在用全部的真诚和情感甚至生命依托来接触对方。自然,这样的接触也是同那个特殊的社会时代环境联系在一起的。 赵瑜不愧是一个见闻深邃的作家,他也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些丰富的社会内容,才立志坚持对黛莉的寻访的。结果,这一寻,作家就像找到了一个进入历史隧道的入口,走进去,果然内容斑斓。作为一部写实的作品,在表现真实方面必须有严格要求。而赵瑜的报告文学,向来在面对事实的真相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此前他报告中国体育领域事件和人物的《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均是因为建立在严格的事实基础上的深刻前沿见解而获得社会轰动的。这些作品,至今也因为其凛然的风格和艺术文学的表达而被人记忆。 在走近1937年前后中国的社会历史之后,赵瑜发现,对于历史的事实和感受,人们其实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的。例如,当国共两党分庭抗礼的时候,阎锡山统治下的太原,因为要抵御共产党部队东渡黄河的威胁,自然就有许多必要的防范,也可能像宋之的报告文学《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所描绘的那样,“流言传播,草木皆兵”,森严如桶。但是,在国共达成共同的抗日协议之后,在阎锡山主政的第二战区,却是一个中华民族不计前嫌、不分你我全力抗战的英勇悲壮的战场,为中国的抗战,甚至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和帮助。像这样的合作抗战内容,在过去的历史宣传中,就一直存在着遮掩和偏颇。当这些真实的内容伴随着黛莉漂泊的生活自然地出现之后,便会给读者不少新的发现和满足。还因为当时合力抗战的局面,很多青年人不分党派和军队地热血投入,后来却因为当时自己不经意间的选择而经历命运的大不同,今天看来,都令人唏嘘! 3、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出于非常复杂的原因,围绕黛莉的家庭所展开的历史内容也很富有价值。像曾经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的黛莉父亲赵廷雅和曾经是傅作义等抗战名将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学的叔父赵廷英,尽管在抗战前和抗战后都曾经为山西、为中国的发展做过有益工作,却在抗战中令人愤恨地投降事敌;黛莉的另一个叔父赵廷玉将军,在孤身对抗数以百计的日本鬼子时,英勇抗击,悲壮牺牲,成为著名的抗日英雄等这些内容,也是历史的一种表现。至于黛莉这个曾经富庶的家族人物在多年历史政治风雨中的经历和跌宕的命运,更是有难以言说的曲折和浩叹!黛莉丢弃了可能舒适的生活奔向了自由,寻找可以安放自己激情和理想的地方。这其中自然包含了黛莉自己和巴金发生书信联系之后70多年人生经历的追求、艰难、悲苦、欣慰、遗憾等等内容。所以,寻找黛莉,是一种历史的寻访和感受,是一次跟随黛莉的人生对历史的再现和感悟!我们真是感到庆幸,在经历了这么多的不幸苦难之后,黛莉竟然健康地活到了90岁,还真让赵瑜找到了,我们应该给老人家诚挚的祝福! 在如烟浩渺的历史中,赵瑜的寻找曾经走过弯路,开始时曾经向赵逢冬这个线索靠近,却没有想到,在这个后来证明是错误的靠近过程中,竟然也有使人惊心动魄的故事。赵逢冬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工程技术人员,曾任阎锡山在太原所有兵工厂的总工程师。在9·18事变之后,他每逢9月18日这一天,都要绝食一日,以记国耻。连续15年,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他还有许多作为,如改造手榴弹使之更具杀伤力、发明机器炒茶大大提高生产量等。像这样的内容,伴随着寻找而自然进入作品,并非闲笔,反而更加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感。 所以,赵瑜的《寻找黛莉》完全不是一个单纯的信件公开和作家研究,作者实际是将这些信件巧妙地作为一个叙述的珍贵线索,并将其艺术地融入到一种历史写作追求中去。正因为这样,这部作品才成功地表现出了自己的艺术思想蕴含和个性风格,成为当今纪实文学,乃至整个文学创作中不多见的杰作。 赵瑜报告文学的启示 报告文学如今已经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创作门类了。每年出现的作品数量和文学活动也很多。然而,虽然每年都有优秀的作品出现,但是其数量总是比较少。因此,从总体上来说,人们对报告文学的现状是不满意的。当然,这样的不满意不仅是报告文学的尴尬现状,在诗歌、小说创作等方面,其实也是这样的局面,甚至情形还更甚。 赵瑜又成功了,那么他能够给我们哪些成功的启示呢?我以为这也可以成为本文的话题,简短地说说。首先,我看重赵瑜选择题材对象的眼光,他能够很明确地意识到对象所包含价值并努力地去开掘它。而我们不少平庸的作品,选材跟着主流的宣传走,表现时踏着主旋律,完全没有自己的发现、体会和独特的感受表现,这如何能够写出有个性的作品!有的人有幸获得了有价值的题材,可是不下功夫深入采访和认真思考,急于完成出手,结果草草地打发了个好机会。而赵瑜在获得了这些信件的时候,从作品你就可以看出,他是付出了多少的采访追寻、资料研究和个性考察的时间和精力啊!就这样10万字左右的作品,赵瑜前后却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单说这种甘于深入作“田野调查”的行为,就很值得我们很多的报告文学作家学习。赵瑜勇于求真表识的精神,就更是我们很多已经习惯了人云亦云的作家需要借鉴的。报告文学不像小说,可以天马行空地虚构。报告文学要用事实说话,要用对事实的解析来表达作家的思想立场,你不花大量时间直接地走向事件现场,不用心地研究分析比照鉴别,行吗? 在报告文学写作中,真实本身就已经构成了对作家表达的限制,如果不大量地掌握资料,更多地花费心思寻找结构表达的方式,在叙述语言的运用上力求个性和文学,那么,你就永远也走不出真实对于你的束缚,作品只能是平直呆板和没有生机的事实堆积。赵瑜围绕七封信的公布,提供了多么丰富的背景内容,而且在表达时,用似乎是音乐复调交叉表达的方式,既有主旋律的贯穿,又有分合共鸣的配合节奏,再加上好像是迷案寻踪的悬念情节推进等手法,直将一个历史的社会生活环境、文学政治表现、人物的命运曲折变化等表现得荡气回肠,使人不忍释卷、感受多多。 同时,我还想提示那些对报告文学一直持有偏见或认为报告文学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艺术表达的人们,希望你们看看赵瑜的报告文学。这或许使你们也会有认识上的改变!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1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