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龙言先生论文中的一段文字 《红楼研究》2010年第三期,发表了龙言先生的论文《一对书箱,两位芳卿——兼论洪昇N对<红楼梦>的影响(1)》。该文写道: “据张行的夫人朱冰女士最近告诉笔者说,张行的父亲张继善老人从父辈们听说,这个书箱是与张继善的父亲交好的光绪度支郎(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陈宗妫拜托保存的,说是一个友人的遗物,务请保管好。” 第二节、陈宗妫简介 (一)陈宗妫简介 《百度百科》写道: 陈宗妫(1854~1922) 清朝财政大臣。原名建中,字麓宾。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人氏。光绪六年(1880)进士。 初任户部主事,补福建司主事,开山西员外郎、广东司郎中、度支部左丞。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带幕僚西逃长安,陈宗妫留在北京。后历财政事宜被诏赴长安,所问及之处对答如流。大学士张之洞奏谓:“天下财政在陈部郎一人胸中。” 次年10月,随慈禧回京,由河南巡抚于荫霖保荐,认四、五品京堂候补,加二品衔擢升。 回家奔丧期间,被户部尚书张为熙专电调京,委派调查南方财政,并于上海开办国家银行。后任光绪皇陵监修官、大清银行监理官。其间,曾奉旨赴日本考察财政。 不久,挂职回乡,不问国是,课孙自娱。 陈宗妫居官清正,凡馈送敬赠,概不收受。他用节省的俸禄为本村兴建小学1座,为曲山寺院植松树千棵,并于辛亥革命后将私蓄捐赠国家财政学堂。 (二)近代名人陈宗妫 《聊城房产网》2009年发布了《近代名人陈宗妫》。该文在该网的《资讯中心·聊城百科》里。该文写道: 陈宗妫,字麓宾,原名陈建中。生于1854年,卒于1922年,享年69岁,归葬东阿县单庄乡青苔铺村。 一生为官清正,酷爱藏书,诗、书、画均造诣颇深。双手能写篆字,特别是左手写的“寿”字中堂,龙飞凤舞,别具一格。 陈宗妫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刻苦读书,光绪五年(1879年)考取举人,第二年中进士。踏入仕途后,被清王朝先后封为资政大夫,钦加二品衔,授度支部左丞,任职户部,协同翁同酥执掌财政,深得翁信任,依为左右手。在掌管全国财政期间,克己奉公,兢兢业业,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率皇亲国戚逃亡长安,陈宗妫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北京坚守岗位。 联军进北京后,“昼夜枪弹横飞,持械榕索,夜则烽资射目,众声沸腾。谣言百出,顷刻数惊,变态靡常,祸机莫测,虽强毅有守者,未免色然骇矣。农部在松树胡同原寓,安处如恒,昕夕过从,谈笑无异平日,非志贞于素,焉能如是,其不去可及也,其从容不可及也”(李步沆《送陈农部宗妫赴长安诗》序)。 同年11月,奉诏赴长安面君。当时慈禧和各大臣正为找不到赋税及财政征收册籍作难。陈宗妫到长安后,奉上了急需的档案材料,深得皇上赏识,于是,升授左丞,晋爵二品。…… 第三节、我的思考 (一)“光绪度支郎”问题 《近代名人陈宗妫》写道:“同年11月,奉诏赴长安面君。当时慈禧和各大臣正为找不到赋税及财政征收册籍作难。陈宗妫到长安后,奉上了急需的档案材料,深得皇上赏识,于是,升授左丞,晋爵二品。” 显然,在1900年11月之前,陈宗妫的官职是户部郎中;在1900年11月之后,陈宗妫的官职是户部度支部左丞。 张行的夫人朱冰女士所言陈宗妫是“度支郎”,是将郎中与左丞这两种官职叠加在一起了。 龙言先生将“度支郎”注释为“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不够准确。因为度支部左丞上面有户部侍郎,户部侍郎上面还有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才“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 (二)张行是张宜泉的后裔吗? 以前,许多红学论文都说张行是张宜泉的后裔。 龙言先生在其论文里写道:“据张行的夫人朱冰女士最近告诉笔者说,张行的父亲张继善老人从父辈们听说,这个书箱是与张继善的父亲交好的光绪度支郎(约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陈宗妫拜托保存的,说是一个友人的遗物,务请保管好。” 显然,如果龙言先生的上述记载属实,那么,张行就不是张宜泉的后裔。 究竟如何?也许最权威的发言人是张行先生和朱冰女士。 (三)“友人”是谁? 张宜泉书箱不是陈宗妫的,而是陈宗妫的友人的。 这“友人”是谁呢? 这“友人”是张宜泉的后裔吗? 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四)张宜泉书箱是真的 我坚信“张宜泉书箱”是真的,已经发表了有关论文,今天就不赘述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