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贾母决定冲喜 一、元妃未提宝玉的婚姻之事 二、贾母提起宝玉的婚姻之事 三、凤姐说金玉良缘 第二节、元春之礼 一、元春之礼 二、宝琴的出现说明 元妃不是“金玉良缘”的决定者 三、厚待宝钗是人之常情 四、元春的恩赐不影响宝玉的婚姻问题 第三节、林黛玉是“自家的女孩儿” 一、宝钗“也算得将笄之年 二、“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 三、“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 四、“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 第四节、贾母宠爱黛玉 一、“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 二、凤姐的诙谐反映出贾母的默认 三、“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 四、“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了” 五、“况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 托他照管林黛玉” 六、对黛玉之爱未减 第五节、荣府“爷们”婚姻的次序是先妾后妻 一、贾府的男主子注定能拥有一妻多妾 二、“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 三、荣府“爷们”婚姻的次序是先妾后妻 四、先娶妾后娶妻之规矩形成的时间 第六节、宝玉婚姻的决定者是贾政 一、父亲决定子女的婚姻是荣府的规矩 二、贾政决定“再等一二年” 三、贾政赞赏黛玉之才 四、贾政因林如海而喜欢黛玉 《石头记》(《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根本不可能写出“掉包计”——“钗嫁黛死”。 “掉包计”纯粹是后四十回的作者写的。为了对照说明问题,还是有必要把后四十回里有关“掉包计”的情节理个头绪。 第一节、贾母决定冲喜 一、元妃未提宝玉的婚姻之事 第八十三回写道:“元妃又问:‘宝玉近来若何?’贾母道:‘近来颇肯念书.因他父亲逼得严紧,如今文字也都做上来了。’ 元妃道:‘这样才好。’遂命外宫赐宴,便有两个宫女儿,四个小太监引了到一座宫里,已摆得齐整, 各按坐次坐了。不必细述。一时吃完了饭,贾母带着他婆媳三人谢过宴,又耽搁了一回。看看已近酉初,不敢羁留,俱各辞了出来。” 元妃只字未提宝玉的婚姻之事。 “元春是金玉良缘的总后台”,有不少的研究者持此论 从前八十回里,找不出“元春是金玉良缘的总后台”的过硬的证据。 在后四十回里,更找不出“元春是金玉良缘的总后台”的证据 二、贾母提起宝玉的婚姻之事 第八十四回写道:“贾母又道:‘提起宝玉,我还有一件事和你商量.如今他也大了,你们也该留神看一个好孩子给他定下。这也是他终身的大事。也别论远近亲戚,什么穷啊富的,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贾政道:‘老太太吩咐的很是。……’” 第八十四回写道:“那王尔调又道:‘晚生还有一句话,不揣冒昧, 和老世翁商议。’贾政道:‘什么事?’王尔调陪笑道:‘也是晚生的相与,做过南韶道的张大老爷家有一位小姐……若晚生过去,包管一说就成。’贾政道:‘宝玉说亲却也是年纪了,并且老太太常说起。但只张大老爷素来尚未深悉。’詹光道:‘王兄所提张家,晚生却也知道。况和大老爷那边是旧亲,老世翁一问便知。’……那天已经掌灯时候,薛姨妈去了,王夫人才过来了。贾政告诉了王尔调和詹光的话”。 第八十四回又写道:“却说次日邢夫人过贾母这边来请安, 王夫人便提起张家的事,一面回贾母,一面问邢夫人。邢夫人道:‘……张大老爷又说,只有这一个女孩儿,不肯嫁出去, 怕人家公婆严, 姑娘受不得委屈,必要女婿过门赘在他家,给他料理些家事。’贾母听到这里,不等说完便道:‘这断使不得.我们宝玉别人伏侍他还不够呢,倒给人家当家去。’” 三、凤姐说金玉良缘 第八十四回写道:“贾母忽然想起张家的事来,向王夫人道:‘你该就去告诉你老爷,省得人家去说了回来又驳回。’又问邢夫人道:‘你们和张家如今为什么不走了?’邢夫人因又说:‘论起那张家行事,也难和咱们作亲,太啬克, 没的玷辱了宝玉。’ 凤姐听了这话,已知八九,便问道:‘太太不是说宝兄弟的亲事?’邢夫人道:‘可不是么。’贾母接着因把刚才的话告诉凤姐.凤姐笑道:‘不是我当着老祖宗太太们跟前说句大胆的话,现放着天配的姻缘,何用别处去找。’贾母笑问道:‘在那里?’凤姐道:‘一个‘宝玉’,一个‘金锁’,老太太怎么忘了?’ 贾母笑了一笑,因说:‘昨日你姑妈在这里,你为什么不提?’凤姐道:‘老祖宗和太太们在前头,那里有我们小孩子家说话的地方儿。况且姨妈过来瞧老祖宗,怎么提这些个,这也得太太们过去求亲才是。’贾母笑了,邢王二夫人也都笑了。贾母因道:‘可是我背晦了。’” 第八十五回写道:“这里贾母问道:‘正是.你们去看薛姨妈说起这事没有?’王夫人道:‘本来就要去看的, 因凤丫头为巧姐儿病着,耽搁了两天,今日才去的。这事我们都告诉了,姨妈倒也十分愿意, 只说蟠儿这时侯不在家,目今他父亲没了,只得和他商量商量再办。’” 第二节、元春之礼 一、元春之礼 第二十八回写道:“袭人又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说着命小丫头子来,将昨日所赐之物取了出来,只见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别人的也都是这个?’袭人道:‘老太太的多着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 袭人道:‘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来了。老太太说了,明儿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 在元妃恩赐的礼物中,第一等的是宝玉和宝钗同样各一份。 元妃重视宝玉,不仅仅是讲究家庭内部的礼法,更重要的是讲究姐弟感情。 第十八回写道:“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贾母,刻未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第十八回还写道:“……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重视宝钗,这讲究的是亲戚之礼,这是人之常情。不过,黛玉也是亲戚,为何元妃在恩赐礼物时,要稍厚宝钗、稍薄黛玉呢? 两人都是元春的表妹。宝钗与元春是姨表,黛玉与元春是姑舅表。从现代科学来看,姨表与姑舅表相比,血缘关系的亲密程度是同等的。但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与文化里,姑舅表亲一些,姨表疏一些。 第二十回写道:“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 第二十八回元春对宝钗、黛玉恩赐的礼物的细微区别,表现了中国传统的一种习俗——把较疏的亲戚摆在前面,把较亲的亲戚摆在后面。 另外,还有个特殊因素,薛姨妈是元妃嫡亲的姨妈,宝钗是薛姨妈之女,薛家母女长年住在荣府里,因此,元妃对宝钗恩赐有加,带有尊重薛姨妈的意味在里面。尊重长辈,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传统。宝钗这次受赐稍厚,实在是沾了她母亲薛姨妈的光。 二、厚待宝钗是人之常情 因为贾母已将黛玉当成了孙女儿,加上黛玉就是“我们家四个女孩儿”,而元春顺应贾母的态度,“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所以,元春不特地厚待黛玉,亦为人之常情。 三、宝琴的出现说明 元妃不是“金玉良缘”的决定者 元妃在恩赐的礼物中,第一等的是宝玉和宝钗同样各一份,这是不是元春借机为宝玉、宝钗订婚呢? 我们可用推理来检验元春的恩赐行为。 我们可以这么设定:如果元春有意为宝玉和宝钗决定婚配,如果元春的“指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那么,荣府的当权者们应该照办。 然而,在第五十回里,贾母细问宝琴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准备“与宝玉求配”,这不就是公然违背元春的旨意吗? 因此,恰恰是贾母细问宝琴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准备“与宝玉求配”,说明了元春根本没有为宝玉和宝钗决定婚配。 第三节、林黛玉是“自家的女孩儿” 一、宝钗“也算得将笄之年” 第二十二回写道:“话说贾琏听凤姐儿说有话商量,因止步问是何话。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 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如今他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 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 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 贾琏道:‘既如此,比林妹妹的多增些。’凤姐道:‘我也这们想着,所以讨你的口气。我若私自添了东西,你又怪我不告诉明白你了。’……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 这一段引文,往往被许多人当成贾母重视宝钗、冷落黛玉的重要论据。 我不以为然。我的分析是: 一、作者常用“不写之写”的笔法。这笔法里又含有补叙。在第二十二回之前,小说从来没写给黛玉作生日。难道贾母真的没给自己最宠爱的外孙女黛玉作生日吗?贾琏说“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不难看出,贾母是年年给黛玉作生日! 二、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如今他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所谓“大生日料理”,即料理整十岁的生日,如十岁、二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宝钗的十五岁生日,既不是十岁、二十岁的——“大又不是”;又不是十四岁、十六岁——“小又不是”,不是逢一岁一岁的。荣府原先从来没办过“十五岁生日”,没有“则例”可依。 三、“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 “将笄之年”。笄ji——古代束发用的簪zan子。及笄——古代指女子满十五岁,女子十五岁才把头发绾wan起来,戴上簪子。“将笄之年”,应是满十四岁,进十五岁,虚岁十五。中国人作生日,基本上是逢虚岁作生日。 “将笄之年”,是女孩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次给宝钗作生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日,“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 因此,根本就不存在厚宝钗、薄黛玉的问题。 四、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我们高度注意:这一次给宝钗作生日,在前(第二十二回);凤姐的诙谐语“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在后(第二十五回)。这样,就更说明根本就不存在厚宝钗、薄黛玉的问题。 五、黛玉十五岁时,为何没比照宝钗而同样作一个生日? 第四十五回写道:“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对这一段文字,我分浅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来说。 浅层。黛玉说“我长了今年十五岁”时,正当秋分之后。而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因此,黛玉说话之时,非她过节日之时。 深层。黛玉说“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这个“十五岁”,与宝玉、宝钗的年龄有矛盾,与《红楼梦》里的许多“时间”有矛盾。《红楼梦》里的诸多“时间”,如果都串在一起,就形成一大笔“糊涂帐”。这个研究任务,不是本书承担得了的。 我的想法是:晴雯是黛玉之影。晴雯的年龄,就是黛玉的年龄。在《芙蓉女儿诔》里,晴雯的年龄是“十有六载”。因此,在第七十八回,黛玉的年龄是十六岁。 这“十六岁”,是实岁还是虚岁?一时难以确定。 不论实岁、虚岁,从第七十八回起,倒推三年计算,看结果如何。 1)第七十八回,在八月中秋之后。第七十回连续写了“年近岁逼”、“过年过节”、“初春时节”、“明日乃三月初二日”,跳过了黛玉的生日“二月十二日”。 2)第五十四回写到了正月“二十二日”,第五十八回写了“清明之日”,这两回之间的时间比较含糊。又跳过了黛玉的生日“二月十二日”。 3)第二十二回写了正月“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第二十三回写二月二十二日,宝玉和诸钗搬进大观园。又跳过了黛玉的生日“二月十二日”。 值得注意的是:宝钗比黛玉大三岁,如果黛玉十五岁的生日在第二十二回与第二十三回之间,那么,黛玉就和宝钗一般大了。显然,这是错误的。 “黛玉十五岁时,为何没比照宝钗而同样作一个生日?”,这个问题,放在哪一回呢?另外,作者在小说里连续三年跳过了黛玉的生日“二月十二日”。 总之,我一方面为作者笔法之高明而叹服,另一方面为我自己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而遗憾。 二、“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 第三十五回写道:“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 这一段,使许多人误以为贾母对待黛玉“不如宝丫头。”其实,“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就意味着“贾母把黛玉当作孙女看待”,因为那三个女孩儿就是迎春、探春、惜春。 贾母夸奖、重视宝钗,讲究的是亲戚之礼,这是人之常情。 何况,宝钗夸奖贾母在前,贾母夸奖宝钗在后。第三十五回写道:“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更何况,贾母是当着薛姨妈的面夸奖宝钗的。 三、“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 第六十二回写道:“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到第六十二回,黛玉完全把自己当成荣国府的人! 四、“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 第七十四回写道:“说着,一径出来,(凤姐)因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检抄不得的。’王善保家的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起亲戚家来。’凤姐点头道:‘我也这样说呢。’一头说,一头到了潇湘馆内。” 抄检大观园时,黛玉因是“咱们家的人”,她住的潇湘馆被抄检了。 相反,宝钗因是亲戚家的,她住的蘅芜苑没有被抄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