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石头记》的著书“本意”是为“闺阁昭传”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振兴 参加讨论

    值此伟大的曹雪芹诞辰300周年和逝世250周年之际,我们谨以深化《石头记》研究之丰硕成果纪念之。
    纪念曹雪芹,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深化对其作品《石头记》的研究。无论曹雪芹是作为“初始作者”,还是“披阅增删”者,只有“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这个版本系统才是曹雪芹的真正作品,只有这个版本系统的主题才能真正体现曹雪芹的著书“本意”和“主旨”。这是《石头记》文本中明明白白写的非常清楚的。这一点是客观的、绝对的、毋宁质疑的。而土默热先生只承认曹雪芹是一个“披阅增删”者,不承认他是《石头记》的初始作者。说《石头记》有一个底本,这个底本的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洪升。如果此说成立,那么《石头记》底本的主题所反映的也只能是洪升的创作意图,与曹雪芹并无关系。而《程高修改本红楼梦》也只是一个后来人的修改补充本,体现的是修改补充者的修改意图,也与曹雪芹无关。这一点也是客观的、绝对的、毋宁质疑的。《程高修改本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文本与“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也不是一个概念,也不能混为一谈。因为它删掉了全部“脂批”,修改了书中“谬误”,致使曹雪芹的作品面目全非。所以,我们只认“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这个版本系统!在这个版本系统中,最符合作者本意的那个版本,应该是曹雪芹去世以前最后修订的那个版本。有人说是“庚辰本”,有人说是“戚序本”。周汝昌先生说,“戚本精妙,十分清爽”。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所引之《红楼梦》原文,全部采用“戚序本”。《红楼解梦》说,“戚序本是一个洁本”。因为从“不洁”到“洁”是一个进步,而不是相反。那么,我们就以戚序本《石头记》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早期版本,研究它的主题,研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创作方法。我们认为,《石头记》的著书“本意”是为“闺阁女子昭传”。
    曹雪芹的著书“本意”,《石头记》中有明确交代。作者自云:《石头记》中有“真”亦有“假”。即所谓“真事隐”、“假语存”,“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云云。作者又自云:《石头记》又名《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正面为假,反面为真。若问《石头记》中究竟哪些为假?哪些为真?这就要看读者的悟性和慧眼了。
    我们认为,甲戌本第一回之前的那个“凡例”,应该为“真”。这段文字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五个书名、写作方法和创作意图的一个总的交代和说明,不可不信。
    作者在这个“凡例”中说,他创作《石头记》的目的有四:
    一是为“闺阁昭传”。“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这应该属于“传他”、“野史”的解读部分。
    二是为作者自己作传。“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以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蒙侧:因为传他,并可传我。)在“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处,有蒙侧:“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别。”即,“彼裙钗女子”中已经包括作者在其中了。作者使用了“合写法”或“合身法”。
    第一回,空空道人见石头所记,“原来就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脂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眉: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应该属于“自传”、“传我”的解读部分。
    三是“怨世骂时”。“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女儿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这应该属于《石头记》的社会政治历史价值的解读部分。
    四是“悦人之耳目”。第一回,“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词,可以喷饭供酒。”“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所以我这一段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饱淫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力些寿命筋力?”“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这应该属于《石头记》的趣味性和艺术魅力的欣赏和品读部分。
    这就明白无误的告诉读者,作者创作《石头记》的“本意”、“本旨”是为“闺阁昭传”。其他三点为“非其本旨耳”。
    那么,作者究竟是用怎样的写作方法来为闺阁女子昭传的呢?有人作如下理解,作者为之昭传的裙钗女子是“所有”,是“皆”,是“一一细考较去”,是一大帮女子,是正副十二钗,而不是一个女子。于是,他们就按照小说创作的规矩在生活中去寻找每一个小说人物的原型,说秦可卿的原型是谁?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原型是谁?金陵十二钗的原型是谁?小说中有多少裙钗女子,他们就能够找到多少生活原型。刘心武说,秦可卿的原型是废太子之女,贾元春的原型是曹雪芹的姐姐。土默热说,金陵十二钗的原型是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洪升的十二个才女姐妹。还有人说十二钗是秦淮河畔的十二个妓女等等,不一而足。
    《红楼解梦》是这样理解的,作者为之昭传的闺阁女子是一个人。她就是作者的丫鬟、伴读和恋人,后来做了雍正皇后的竺香玉。作者运用“分身法”,把一个历史人物竺香玉分别隐写在了小说人物正、副、再副、三副、四副……十二钗的身上。《石头记》是为闺阁女子竺香玉树立的一座硕大的丰碑。因为竺香玉的小名叫“红玉”,所以,《石头记》的另一个书名应该叫做《红玉传》。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石头记》中究竟是怎样隐写这个名叫“红玉”的闺阁女子的?
    曹雪芹为“闺阁昭传”,有其特殊的写作方法。戚序本第七十九回回后总批中有“从起名上设色,别有可玩”的话。这是在提醒读者,书中的人名、地名都是作者精心设计安排的,都是为作品的主题服务的,作者对它们都赋予了确定的寓意。如大家熟悉的有:甄士隐(脂批:真事隐)、贾雨村(脂批:假语存)、娇杏(脂批:侥幸)、英莲(脂批:应怜)、元、迎、探、惜(原应叹息)、詹光(脂批:沾光)、卜世人(脂批:不是人)、单聘仁(脂批:善骗人)等等。这是使用的“谐音法”。还有比如,怡红院(有“红”则怡)、悼红轩(无“红”则悼)、千红一窟(窟谐音“哭”,即“千红一哭”)、万艳同杯(杯谐音“悲”,即“万艳同悲”)等等。
    “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中,名字中带有“玉”字的小说人物大约有十几个:女娲石、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林黛玉、妙玉、香玉、红玉、茗玉、香怜玉爱等。作者在这十几个小说人物身上同样赋予了“红玉”的寓意。
    一、女娲石是一块红石。作者在开篇第一回中,就以女娲氏炼石补天的故事开头。说娲皇一共炼了36501块补天石,补天只用去36500块,单剩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后来有一僧一道见它鲜莹明洁,且又缩成扇坠一般,托于掌上,镌上了几个字,又携它到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遭。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看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后有一偈云“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由此我们看到,娲皇补天剩余石有三个指代:一指作者本人——无才补天,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二指“此书”《石头记》——字迹分明,编述历历。三指女娲石是一块“红石”。
    娲皇补天剩余石主色调是什么颜色?书中没有明说。《南康记》中说:“山石红丹,赫若彩绘”。这是说,女娲石是一块红石!女娲石变成扇坠大小的通灵宝玉,该玉便是一块红玉!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中贾宝玉所戴之“宝玉”是绿色的。2010年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中贾宝玉所戴之“宝玉”是白色的。可见,两部电视剧的编剧和导演都没有弄清楚通灵宝玉的颜色。
    二、通灵宝玉是一块“红玉”。在第八回,宝钗将此玉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绕护”。在“灿若明霞”处有脂批:“色”。此处以“霞”色喻“玉”色,喻通灵宝玉为“红玉”。在第三十五回,宝玉请宝钗的丫环莺儿给通灵宝玉打络子,宝钗说“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犯了色就是重了色。说明通灵宝玉是一块大红色的“红玉”。
    女娲石照应三十六钗。通灵宝玉也照应三十六钗。三十六钗都是“红石”、“红玉”。
    在女娲石“高经十二丈”处,有脂批“照应十二钗”。在“方经二十四丈”处,又有夹批“照应副十二钗”。两个副十二钗就是二十四钗。所以说,女娲石照应三十六钗。周汝昌先生说,女娲石照应108钗,也有他的道理。【1】女娲石是一块赫若彩绘的红石。其幻象通灵宝玉是一块鲜明莹洁的红玉。女娲石“照应十二钗”,“照应副十二钗”。通灵宝玉也照应正副十二钗,照应三十六钗,也照应108钗。三十六钗(108钗)是小说人物,通灵宝玉也应该是小说人物。女娲石和通灵宝玉的背后隐喻着一个小名叫做“红玉”的历史人物。这个历史人物应该就是作者为之昭传的那个闺阁女子。
    贾元春也是“红玉”。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助情人林黛玉传诗”中有一段文字:“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花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像,富贵风流——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得能这般体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这功夫纸墨,且说正经为是。”后有脂批:“自‘此时’以下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作者令贾元春说出的这一段话,批者却说是“石头之语”。在这里,批者是在告诉读者,贾元春也是女娲石,也是红玉。贾元春是正十二钗之一,与“十二钗照应女娲石”相一致。
    三、贾宝玉、赤瑕宫的神瑛使者,也是女娲石,也是“红玉”。贾宝玉的前身是赤瑕宫的神瑛使者。程乙本:“只因当年这个石头,娲皇未用,自己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瑕宫中,名他为赤瑕宫神瑛侍者。”脂本在“赤瑕宫”和“神瑛侍者”处皆有批语:“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极恰!点‘红’字二。” “点‘玉’字二”。
    贾宝玉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因其衔玉而生,故取名宝玉。贾宝玉与通灵宝玉的关系是灵与肉的关系。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通灵宝玉是一块“红玉”。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绛珠仙草要用自己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林黛玉为贾宝玉的爱情整日哭哭啼啼。林黛玉就是贾宝玉脖子上带的那块红玉,也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一步也离不开。贾宝玉一听说林黛玉要乘船回苏州,就魂不附体。有人说,贾宝玉是作者曹雪芹的主要分身,林黛玉是历史人物竺香玉的主要分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关系,隐写着曹雪芹和竺香玉的爱情关系。竺香玉是曹雪芹的命根子。曹雪芹“一字一泪,一泪化一血珠”的写作《石头记》,是用眼泪偿还竺香玉的感情债。【2】
    四、甄宝玉也是贾宝玉,也是“红玉”。第一回,在提到甄士隐姓“甄”时,有脂批:“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第二回,在提到江南甄宝玉家时,有脂批:“又一个真正之家,特与假家(即贾家)遥对,故写假而知真”。这里脂批点明了“甄”即“真”,“贾”即“假”。“写假而知真”就是“写贾而知甄”。作者说“假作真时真亦假”,即是说“贾作真时甄亦贾”。甄是真,贾也是真,甄宝玉和贾宝玉都是真正的宝玉。两个宝玉本是同一个人。作品一开始就有脂批:“因要传他,又可传我”。说明作品有自传的性质。两个宝玉的身上都隐写着作者曹雪芹的身世。
    当作者写到“甄家的宝玉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时,有脂批说“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指前八十回)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甄宝玉传影。”甄、贾宝玉如此雷同,正说明甄、贾宝玉是同一个历史人物曹雪芹的两个分身。甄、贾宝玉的身上同时还隐写着“红玉”。甄宝玉等于贾宝玉,甄、贾宝玉等于女娲石,女娲石等于通灵宝玉,通灵宝玉是一块红玉,所以,甄、贾宝玉也是“红玉”。
    这个叫做“合身法”。
    五、林黛玉、绛珠仙子隐写着“红玉”。“红玉”的身份是一位小姐。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正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时有赤瑕宫神瑛使者,日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在这段文字旁,有三条侧批,一条眉批。
    1、 在“绛珠仙草”之“绛”字侧,有脂批:“点红字,试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绛”点“红”字,“珠”拆“玉”字。“绛珠”实隐“红玉”。
    2、 在“赤瑕”之侧有脂批:“点‘红’字‘玉’字二。”即点“红玉”二字。“赤”隐“红”字,“瑕”拆“玉”字。
    3、 在“神瑛使者”之“瑛”字侧,有脂批“单点‘玉’字也”。
    4、 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玉小而红。“小赤”即“小红”。小红玉有病。即红玉小时候有病。
    由此我们得知,黛玉是绛珠的再世。绛珠是“红玉”的隐写。黛玉实为“红玉”。“红玉”是黛玉的小名。黛玉小时候有病,隐“红玉”小时候有病。
    六、香玉也是红玉。林黛玉“才是真正的香玉”。在第十九回,宝玉编了一个故事,为黛玉醒盹。说扬州有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洞里住一群耗子精。一年腊月初七,老耗子让小耗子们去偷供品:红枣、栗子、花生、菱角、香芋。有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说自己先变成一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用分身法去偷香芋,渐渐地就偷完了。结果小耗子变成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众耗子笑它变错了,小耗子现了原形说:“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这段话共有八条脂批。
    1、在作者说宝玉的故事是“顺口邹道”处,有脂批:“又哄我看书人”。说明故事不是胡邹。
    2、在“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应道”处,有脂批:“玉兄玉兄,唐突颦儿了”。这是说小耗子是用来写黛玉的。
    3、在“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处,有脂批:“凡三句暗为黛玉作评,讽的妙”。这是巧妙地为黛玉作评。
    4、在“我不学他们直偷”处,有脂批:“不直偷,可畏可怕”。这是喻指黛玉的“法术”、“计谋”可畏可怕。
    5、在“却暗暗得用分身法搬运,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处,有脂批:“可怕可畏”。这仍是为黛玉作评。
    6、在“这不比直偷更取的巧些”处,有脂批:“果然巧而且最毒,直偷者可防,此法不能防矣。可惜这样才情,这样学术,却只一耗耳。”暗指黛玉“法术”、“计谋”不仅“巧”,而且“最毒”、“不能防”。
    7、在“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小姐”处,有脂批:“奇文怪文”。是说作者的写法奇特。
    8、在“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处,有脂批:“前面有试才题对额,故紧接此一篇无稽乱话。前无则可,此无则不可。盖前系宝玉之懒为者,此系宝玉不得不为者。世人诽谤无碍,奖誉不必”。
    这段脂批强调了这篇“无稽乱话”在全书中的重要性,点出了林黛玉即历史人物“香玉”这一隐秘。“红玉”和“香玉”是一个历史人物的两个名字。
    七、妙玉也是“红玉”的一个分身。妙玉是大观园拢翠庵中的尼姑。宝玉过生日,妙玉派人送去了“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粉笺。岫烟对宝玉介绍说“闻得她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这是对妙玉背后所隐历史人物真实身份的介绍。宝玉与妙玉的关系隐写了曹雪芹与红玉的关系。作者笔下的宝玉与妙玉之间存在着一种莫名奇妙的关系:刘姥姥在拢翠庵内饮茶,曾就着贾母用过的一只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烧制的五彩小盖盅喝了一口,妙玉便把这只珍贵的小盖盅弃之不要了。在宝玉的劝说下,妙玉将它赠予刘姥姥。妙玉对宝玉却是关爱有加。她先拿自己常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随后又寻出一个竹根大海给他使。宝玉对待妙玉也是处处留心关照:众人随贾母离开拢翠庵以后,宝玉马上想到,让他的小厮从河里提几桶水来,放在拢翠庵山门外,以备妙玉冲洗地面。大雪天,宝玉独自一人入庵,折回一大枝红梅。
    妙玉是一个富贵寡妇。第十七回,有一段文字对她做了介绍:她本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人家,自小多病,医治无效,只好遁入空门,待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文墨也极通,模样也极好。这是正面描写。而在妙玉的背后,却隐写着一个早寡的皇后。第七十六回,在妙玉自己作的诗里,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萧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这样的诗句。诗句中的“凤”指宝玉。在《红楼梦》中,只有宝玉被称为“凤凰”。北静王水溶见了宝玉,对贾政说:“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凤姐生日那天,宝玉离家到城外祭奠金钏去了,急坏了全家人,待宝玉归来,玉钏说,“凤凰来了,快进去吧,再一回子不来,都反了。”……众人真如得了凤凰一般。这说明妙玉与宝玉的关系是恋人关系。小说人物妙玉的身上隐写着“红玉”。
    八、茗玉隐“香玉”,也隐“红玉”。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信口开河胡诌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志的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儿,在窗外抽柴草,……被外面“走水了”的喊叫声所打断。痴情子贾宝玉偏寻根究底,背地里拉了刘姥姥细问那女孩是谁?刘姥姥只得编了告诉他:这位小姐名叫茗玉, 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后来老爷太太思念不尽,盖了祠堂,为茗玉小姐塑了神像,派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像就成了精。宝玉忙道:“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不是哥儿说,我们都当他成了精。他时常变了人出来,各村庄店道上闲逛。我们村庄上的人还商议着要打了塑像平了庙呢。宝玉忙道:快别如此,若平了庙,罪过不小。刘姥姥道:幸亏哥儿告诉我,我明儿回去拦住他们就是了。宝玉道:我们老太太、太太都是善人,合家大小都好善喜舍,最爱修庙塑神的。我明日做一个梳头,替你化些布施,你做香头,攒了钱把这庙修盖,再装塑了泥像,每月给你香火钱烧香岂不好?刘姥姥道,若这样,我托那小姐的福,也有几个钱使了。次日,宝玉派茗烟去找,没有找到。
    刘姥姥在讲茗玉的故事中间,穿插了另一个故事——我们庄子的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九十多岁了,天天吃斋念佛,感动了观音菩萨,托梦给他:你这样虔心,原来你是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一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后来果然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很显然,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贾宝玉。两个故事写在一起,又写贾宝玉这个“痴情子偏寻根究底”,隐写的还是曹雪芹与竺香玉的不同寻常的关系。
    茗玉的故事,从正面小说的角度看,是刘姥姥信口胡诌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作者胡编的“荒唐言”。但从背后隐写的历史看,茗玉,与其他的名字中带“玉”字的小说人物一样,背后隐写的历史人物都是作者的丫环兼恋人的竺香玉。作者在茗玉的故事中隐写了作者曹雪芹为竺香玉在北京陶然亭公园修建了“花神庙”,泥塑了“十二幅花仙像”, 树立了“香冢碑”和“鹦鹉冢碑”这件事。“花神庙”中还有一首题壁诗:“云阴瑟瑟傍高城,闲扣柴扉信步行。水近万芦吹乱絮,天空一雁比人轻。疏钟响似惊霜早,晚寺尘多匝地生。寂寞独怜荒冢在,埋香埋玉总关情。”在这里,“茗玉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隐写竺香玉十七岁进入清皇宫作了皇贵妃,就如同金钏跳井死了一般。“茗玉庙(祠)”所隐写的正是“香玉庙(祠)”。“茗玉塑像”所隐写的正是“香玉塑像”,即“十二花仙像”。“茗玉庙”是贾宝玉出钱修盖的,隐写“香玉庙”是曹雪芹修盖的。“茗玉的葬地”隐写着“竺香玉的葬地”,“寂寞独怜荒冢在,埋香埋玉总关情”是说在陶然亭这个“寂寞荒冢”中埋葬着“香玉皇太后”。【3】
    九、香怜、玉爱是“香玉”的两个分身,也隐写了红玉。第九回,贾府家塾中来了“两个多情的小学生,(脂批:此处用‘多情’二字方妙)亦不知哪一房的亲眷,亦未考真名姓,(脂批:一并隐其姓名,所谓具菩提之心,秉刀斧之笔)只因生得妩媚风流,满学中都送了两个外号,一个叫‘香怜’,一个叫‘玉爱’”。别人都有羡慕之意,只因惧怕薛蟠的威势,不敢来沾惹。秦钟、宝玉二人一来,见了他两个,也不免缱绻羡爱。香玉二人心中,一般的留情与秦宝:因此四人心中虽有情意,只未发出。每日一入学中,四处各座,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在后面的叙述中,作者一直把“香玉”二人并题,作品原抄本中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如,“把香玉二人又丢开一边”,“因有了香玉二人,便弃了金荣”,“近日连香玉亦已见弃”,“只怨香玉二人不在薛蟠面前提携他了”。
    香怜、玉爱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从上述一段介绍中,联系书中对“香玉”的描写,可以看出,“香玉”应该是一个人,而且是个女学生——妩媚风流。宝玉肯定是男的。秦钟,脂批“情种”(戚序本),是说宝玉是一个情种。“眼见得二人一身一体矣”,“实写秦钟,双映宝玉”。可见“秦宝”也应该是一个人。这是作者用的分身法,秦钟、宝玉是作者曹雪芹的两个分身。香怜、玉爱是“香玉”的两个分身。从四人的关系来看,应该是宝玉和香玉二人之间的情爱关系——缱绻羡爱。
    十、“红玉”的身份是一个丫鬟。“红玉”从幕后走到台前。如果说女娲石、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林黛玉、妙玉、香玉、茗玉、香怜玉爱等九个小说人物背后隐写的是一个历史人物竺红玉,那么,小说人物林红玉就是作者在书中的明写。小说人物林红玉的身份点名是宝玉的丫环。在第二十四回,林之孝的女儿原名叫红玉,因“玉”字犯了宝玉黛玉的名,便改名叫“小红”。在“小名红玉”处,有脂批:“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原来,这小名红玉的“玉”,是与黛玉、香玉的“玉”字直通的。这个“红玉”又与女娲石、通灵宝玉、甄贾宝玉相联系。
    在第二十七回,小红年方17岁,原在宝玉房里当小丫环,后被王熙凤发现提拔到自己手下。因听说小红原来也叫红玉,就发了一通议论:讨人嫌得很,得了“玉”的便宜似的,你也“玉”,我也“玉”。作者在这里明告读者,书中这么多人的名字里带“玉”字,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同时告诉读者,历史人物竺红玉的身份是作者曹雪芹的一个丫环。
    除了上述“十玉”以外,还有像蒋玉菡(谐音:“将玉含”,与含玉而生的贾宝玉同义)、玉柱儿、玉官、宝官,“玉”字辈的珍、珠、琏、环、瑞……(拆字法),他们也都是“玉”,即都是历史人物竺香玉的分身。
    “从起名上设色”是《石头记》的一大特色。作者通过这十几个小说人物的名字上都带有“玉”字的艺术构思,原来是想把一个小名叫“红玉”,学名叫“香玉”的历史人物隐写在书中。
    一部小说中有十几个人物的名字都叫“玉”,这在其他古今中外小说中可曾见过?曹雪芹大胆突破传统写法,有其特定的目的。这是曹公创造的分身法的一个具体运用。通过脂批我们知道,正、副十二钗的身上都隐写了“红玉”。同样,十几个名字中带有“玉”的小说人物身上也都隐写了“红玉”。十个“玉”就是历史人物“红玉”的十个分身。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分身法,第三十七回,史湘云在《咏白海棠》诗中写道:“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原来,“玉”是可以种的。“石子”可以种出许多“玉”来。历史上也确实有关于“种玉”的传说。《红楼解梦》指出,晋代干宝《搜神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传说有个少年叫阳伯雍,从很远的地方取水,做义浆,以舍路人。这样做了三年,后来,有个人饮水后,给了他一斗石子,告诉他,将石子种在高平好地上,便能得到美玉。阳伯雍照此办了,果然石上生出玉来。据清光绪十年《玉田县志》记载:当时玉田有八景,其一为“麻峰种玉”。现在此地仍立有“古人种玉处”石碑一通,并把此山麓之地称作玉田。【4】由此可知,作者曹雪芹正是借用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把“女娲石”像种“玉”一样,种出了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林黛玉、香玉、妙玉、茗玉、林红玉、香怜玉爱、蒋玉菡、玉柱儿等十几个或更多的小说人物。
    下面是逻辑判断和推理:
    ——女娲石是一块红石。
    ——通灵宝玉是一块红玉。
    ——甄宝玉=贾宝玉=女娲石=通灵宝玉=红玉。
    ——绛珠仙子=红玉=林黛玉。
    ——赤霞宫的神瑛使者=女娲石=红玉=贾宝玉=甄宝玉。
    ——林黛玉是真正的香玉。香玉是盐课林老爷的一位小姐。
    ——小红的名字叫林红玉。林红玉是宝玉的丫环。
    ——茗玉也是香玉。
    ——妙玉是红玉的一个分身。妙玉与宝玉的关系是恋人的关系,隐作者与红玉的恋人关系。
    ——香怜玉爱=香玉=红玉。
    呀!这是多么神奇的写作方法呀!
    众多专家学者已经论证出,“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具有自传性。“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是作者为自己和他的丫环兼恋人——小名红玉、学名香玉合写的传记。竺香玉后来被雍正帝强行纳为皇妃、皇贵妃、皇后,雍正逝后便是皇太后。竺香玉皇后曾配合作者曹雪芹合谋毒杀了雍正帝,发动了一场未遂的宫廷政变。《石头记》是作者为了纪念和歌颂竺香玉皇太后的丰功伟绩而写的传记,是为竺香玉皇太后树立的一座硕大的丰碑!《石头记》实为《红玉传》。【5】
    《红楼解梦》已经论证出,“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 认为,《石头记》是作者利用半部小说的形式,在其背面隐写了一部完整的历史故事,隐写了一部完整的传记——红玉传。“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完整的研究客体。八十回文本、全部脂批、书中“谬误”,三位一体,是作品的外在艺术形式。“一喉二歌”是作品的本质和内容。作者利用分身法(也叫分写法),通过正、副十二钗以及十“玉”等众多小说人物来为历史人物“红玉”作传。每一个小说人物的身上,都分别隐写了历史人物“红玉”的某些特点或特殊经历。比如,甄英莲隐写了红玉的籍贯(姑苏)和出身。龄官等十二个小戏子(来自姑苏)隐写了红玉6岁时以小戏子的身份来到曹家。袭人、晴雯、林红玉等人隐写了做了曹雪芹丫鬟的红玉。林黛玉隐写了做了曹雪芹恋人的红玉。金钏跳井隐写了进入清皇宫的红玉。贾赦54岁娶了17岁的丫鬟嫣红,贾雨村娶了甄(真)家的丫鬟娇杏,薛蟠强娶香菱为妾,隐写了雍正帝强娶红玉为皇贵妃。贾元春、贾(假)贵妃省亲隐写了做了皇后的红玉省亲。妙玉隐写了出家后的红玉皇太后。秦可卿的卧室和葬礼隐写了皇太后身份的红玉的卧室和葬礼。书中的23个爱情故事隐写的都是曹雪芹与竺香玉的爱情关系。书中的13个婚姻故事隐写的都是竺香玉与雍正帝不合理的婚姻关系。……
    蔡义江先生说,《石头记》“是真正的‘文备众体’,是其他小说中所未曾见的”。【6】新加坡的孙爱玲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众文体的作用”一文中也说,
    “《红楼梦》容纳了多少种文体?综合前八十回,除小说的叙述、对话、议论、说明之外,所具的众文体……共有二十七种”。【7】我们已经看到,《石头记》八十回文本已经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全部艺术才华。《葬花吟》和《芙蓉女儿诔》等诗作已经彰显了作者的最高文学艺术才能。高鹗的后续四十回既无好诗,也无好文。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朱萍先生也从《石头记》中“姑苏女子的出场和退场”的角度详细论述了《石头记》的结构“其实是首尾俱全、相对完整的”,“可能有一个相对统一、贯穿始终的姑苏女子主题”。书中来自姑苏的女子有:甄英莲、林黛玉、十二女伶、妙玉等。他们“与‘莲’意象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都具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性格特征。过高过洁,为世不容。”他们的“出场、退场次序分明,章法布局可称严谨”。其结论是,“姑苏女子的出场与退场,是80回本系统中的一条比较明显的、非常重要的线索”,“一个完整的姑苏女子线索”。这个姑苏女子就是“红玉”。【8】
    作者说他创作《石头记》 的“本意”是为“闺阁昭传”。而《芙蓉女儿诔》已经为这个来自姑苏的闺阁女子“红玉”的一生事迹做了完整的总结和鉴定。
    作者运用《推背图》的写作手法(预言、谶语)也已经交代清楚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
    所以说,《石头记》看似未竟之作,实乃曹著之全璧。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是作者专门为“闺阁昭传”精心设计的特殊的作品艺术形式。一切探佚者和续书者,都把《石头记》看做半部小说、未竟之作,并为后半部书稿被借阅者遗失深感痛心,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这个缺憾,于是就有了探佚红楼和续写红楼。这些人没有搞清楚作者的著书“本意”是为“闺阁昭传”,或者受主观意愿和兴趣爱好的驱动而为之,亦未可知。
    红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曹雪芹的真本《石头记》,而非《程高修改本红楼梦》。“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具有不同于其他古典小说的特点和优点,即它的特殊的形式和内容、特殊的现象和本质以及作者特殊的创作意图。这是一个不
    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研究者必须严格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科学方法,坚持一切从这个文本的客观实际出发,坚持脂批所云“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改”,是什么就研究什么,有什么就研究什么,不回避问题,不主观臆断,使我们的研究不断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的揭示出作品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意图。坚决反对那种从理论和概念出发,用理论和概念去剪裁作品,得出“作品有瑕疵”,作者“欠检点”,“现作不如原作”等的主观主义的错误方法和结论。
    2010年12月5日于新疆伊宁市
    注:
    【1】周汝昌:《红楼艺术》第238页
    【2】霍国玲等:《红楼解梦》第八集第43页:“《红楼梦》里的‘颠倒相酬法’”
    
    【3】霍国玲等:《红楼解梦》第四集第1页:“香玉皇后的陵寝在北京陶然亭公园”
    【4】霍国玲等:《红楼解梦》第四集第51页:“曹雪芹的母亲马氏是康熙的公主”
    【5】霍国玲等:《曹雪芹毒杀雍正帝》2007年东方出版社
    【6】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1页
    【7】《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3辑第30页
    【8】《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4辑第24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