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评《追风筝的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志峰 参加讨论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湛蓝的天空、耀眼的白雪、游弋的风筝、温暖的红茶、欢乐的人群——在主人公阿米尔的故乡,一场盛大的风筝比赛拉开序幕。空中的杀戮开始了,伴随着风筝的纷纷坠地,手掌也被丝线割得鲜血淋漓……阿米尔胜利了,他割断了所有的风筝,也赢得了他的父亲——一个勇敢、成功的阿富汗普什图人的衷心赞许,这正是他一直渴求的。但是,他真的胜利了吗?当他忠诚的儿时伙伴哈桑为他追寻那最后一只飘落的风筝而惨遭凌辱时,目睹这一切的阿米尔却没有勇气站出来。从这一天起,他的人生被割断了,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直到二十六年后,阿米尔从美国返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阿富汗,以极大的勇气救赎埋藏在心底的罪恶感。
     这是小说《追风筝的人》的主线,故事的情节谈不上多么的曲折,但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为之深深震撼。因为它将国家的命运和苦难、种族的对抗与融合、人性的扭曲和挣扎结合在一起。生命个体就像空中的风筝,在历史的洪流和国家的巨变中摇曳,牵动他们的,仍然是对祖国的爱和对灵魂深处的自省。
     每个人的命运都像风筝一样,它五彩斑斓,向往更高更远的天空,但却受着那根细细丝线的牵引而无法摆脱。但也正因有这根丝线的牵引,它才不至于消失在天际或跌落尘埃,而是在空中划出优美的人生轨迹。当这根丝线被割断,就要鼓起勇气去追寻那飘落在远方的风筝,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哈桑是那个追风筝的人。即使忍受巨大的屈辱与磨难,他也要追到那只风筝。这仅仅是出于他的忠诚、勇敢、坚韧和善良,这代表着阿富汗人民最可贵的品质,是任何苦难也无法磨灭的。
     阿米尔是那个追风筝的人。儿时的他一心想摆脱父亲高大的身影,但是他的傲慢与怯弱却伤害了哈桑,也伤害了自己。直到他流落他乡,感知人世的冷暖,终于鼓足勇气,去追寻那只失落已久的风筝。这是一场伟大的救赎,既是为了救赎自己,也是为了救赎自己深爱的、苦难的祖国。
     阿米尔的妻子索拉雅是那个追风筝的人。她犯了对于一个阿富汗女孩来说是不能饶恕的过错,但最终她还是回归到自己的家庭,并成为一个贤淑、宽容的妻子,继续繁衍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与文化。
     阿米尔的爸爸、拉辛汗、塔赫里将军,他们也是追风筝的人。前苏联的铁蹄打破了他们原本宁静、优雅的生活,残暴的塔利班让他们无家可归。但他们直到死亡也没有放弃追逐那只风筝——作为一个阿富汗人的尊严与希望。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优美的史诗,它呈现了近三十年来阿富汗所遭遇到的战乱、暴政,以及在这个苦难的国度里,勤劳善良人民的坚忍与抗争。本书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一个为躲避战乱而逃往美国的阿富汗人,用干净简洁的文笔,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了这段历史。
     这是一段与西方媒体镜头所记录的不一样的历史。卡勒德·胡赛尼笔下的阿富汗尽管也充满了苦难、贫穷、战乱与歧视,但它曾经是和平而美丽的,并且正在向现代文明逐步演进。只是这个过程被大国的铁蹄、被独裁者的淫威所打破了,就像一只被割断的风筝,从明朗的天空向下急坠。但正如书中所描述的一样,有一群勇敢执着的阿富汗人,仍然在追那只风筝,他们不仅期盼祖国的安宁,也在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与传统,因为这是放飞他们生命的长长丝线,这是他们的根。
     从这个角度来看,《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写给东方人的书。也许我们的生活没有被战火所撕裂,但是否抵挡住了潮水般涌入的西方物质产品与意识形态?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在不断的革新创造中,我们也在不断的颠覆,甚至颠覆那些最宝贵的精神遗产——纯朴、忠诚、忍耐……这是在割断牵引我们命运的丝线,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应该寻找那失落的风筝。
     出版商津津乐道的是:《追风筝的人》连续80余周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声势直逼《达·芬奇密码》。这是一个值得标榜的成绩,但同时也是一个无聊的对比。《追风筝的人》与《达·芬奇密码》是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本书。读《达·芬奇的密码》像喝一杯可乐,泛起的气泡刺激着你的神经,给你带来片刻的兴奋与舒畅;看《追风筝的人》如饮一杯红茶,有一点点苦涩,但让你回味良久。《达·芬奇密码》颠覆西方文明的主要源泉——基督教;《追风筝的人》则寻找东方文明的真正力量——对人性的自省与救赎。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7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