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曼特尔1952年出生于英国的德比郡,大学时主修法律,毕业后曾经做过社工等工作。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曼特尔随着从事地质研究的丈夫先后定居在非洲的博茨瓦纳、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其后返回英国。自1985年发表处女作《每天都是母亲节》开始,迄今曼特尔已经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1部短篇小说集以及1部传记,多次获得各种权威文学奖项。曼特尔是当代英国最优秀的小说作家之一,尤其擅长撰写历史小说。她通过对历史素材繁简得当的裁剪,用优美并略带古典韵味的现代英语,在小说中还原出了恢弘而富有质感的历史场景,用细节雕刻出了活跃于其间的面目生动如栩的历史人物。1993年,曼特尔发表了历史小说《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这部小说勾勒出了以丹东、罗伯斯庇尔等为主角的法国大革命的长卷,小说获得了《星期日快报》的年度图书奖。1998年,曼特尔完成了以十八世纪末的真实历史人物查尔斯·奥布莱恩为主人公的《巨人奥布莱恩》。2009年,曼特尔完成了《狼厅》,首次获得了布克奖提名,并击败了J.M。库切、A.S。拜厄特、萨拉·沃特斯等文坛名将,赢得了大奖。小说标题中的“狼厅”,指的是小说结尾托马斯·克伦威尔为亨利八世安排的度假地,位于威尔特郡的约翰·西摩爵士的府邸。在这里,亨利八世遇到了未来成为他第三任妻子的简·西摩,为他将第二任妻子安·博林送上断头台埋下了伏笔。 希拉里·曼特尔获得2009年布克奖的小说《狼厅》以托马斯·克伦威尔为主人公。中国读者可能更为熟知他的玄孙辈远亲、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奥利弗·克伦威尔。其实,托马斯·克伦威尔在英国历史上同样举足轻重。他1485年出生于平民之家,1529年当选议会议员,1531年经由亨利八世的提拔进入枢密院。在其后近十年时间里,他历任财政大臣、掌玺大臣、首席国务大臣,获封艾萨克斯伯爵,成为亨利八世身边第一权臣。然而,他的节节高升也引发了世袭贵族的仇视,在他们的构陷下,1540年他被亨利八世判处斩首死刑。 克伦威尔辅佐亨利八世的十年,是英国经历改革阵痛的十年。此前的英国,虽然拥有领土和王权的独立,但是在宗教事务上要听命于罗马天主教教廷。正是由克伦威尔主持与草拟,亨利八世发布了《至尊法》(1534)等一系列法令,宣布英王是英国宗教的最高领袖,使英国成为了具有独立主权的新型君主制国家。同时,克伦威尔推动了威廉·廷代尔所翻译的《英语圣经》在英国的合法出版,将阅读圣经的权力从懂得拉丁文的教士与上层人士手中移交给了普通民众,促进了新教在英国落地生根。此后,克伦威尔还主持解散了修道院,将修道院的土地拍卖,一方面充实了亨利八世的国库;另一方面,大批拍卖的土地落入新兴资产阶级士绅之手,巩固和加强了他们的经济实力,为未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埋下了伏笔。 历史上克伦威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其道德操守却为历史学家留下了疑点。克伦威尔早年追随红衣主教沃尔西。沃尔西倒台后,克伦威尔却效忠于沃尔西的敌人诺福克公爵及其侄女安·博林。借助安·博林的推荐,克伦威尔帮助亨利八世摆脱罗马教廷的干预,与结发妻子凯瑟琳离婚,并将安·博林送上王后宝座。但同样也是克伦威尔,通过严刑逼供挖出了安·博林背叛婚姻的证据,将其送上断头台。 看到能吏或权臣,人们往往本能地生出恐惧之心,想像他们的晋身之阶难免步步沾染晦暗的血迹。克伦威尔本就模糊的形象,因为艺术与文学作品,有了更为黑暗的定义。1532年左右,德国画家小汉斯·荷尔拜因曾为克伦威尔创作了一副肖像画。画中的克伦威尔,瞪着细小的眼睛,微挑着眉峰,眼神犀利如刀,面色平静却透露出精明与意志力。这幅画流传后世,在人们的想像中留下了一个阴冷残酷的克伦威尔。1960年,罗伯特·鲍特的戏剧《公正的人》在英国上演,讲述《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被亨利八世处死的故事。托马斯·克伦威尔以处心积虑迫害莫尔的反派形象出现。该剧1966年被改编为电影,获得了6项奥斯卡奖。克伦威尔因此更是被牢牢钉上了大众想像中罪人的十字架。 克伦威尔究竟是奸雄还是罪人?这也是《狼厅》的作者希拉里·曼特尔思考的问题。早在中学时代,曼特尔就对克伦威尔的形象充满好奇。历史课本中,克伦威尔被描绘成为了向上攀登不择手段的人。曼特尔却本能地感到,史家的笔触无法还原出一个立体的人。曼特尔曾经说过:“不管人们怎么说,写作不需要纪律,它受欲望的驱动。如果你想写,你就会写。如果你不想,你就不会动笔。”一探究竟的欲望驱使她乐此不疲地爬梳历史,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四年的写作,最终完成了这本长达650页的小说。在《狼厅》中,曼特尔并不急于告诉读者谁是托马斯·克伦威尔,而是让读者直接去感受。 小说一开始就充满张力,15岁的克伦威尔被父亲暴虐地踹倒在地,隔着被鲜血模糊的只能睁开一条缝的眼睛,看着世界。透过克伦威尔的眼睛,读者在这个世界看到重重暴力与死亡。姑且不说小说开篇对父亲暴虐行为的写实手法已经看不出是女作家的写作痕迹,曼特尔还用冷静到近乎残酷的口吻,描写了大量死亡,而托马斯·克伦威尔都是见证者或亲历者。他看到了陌生人以及昔日旧友相继被烧死在火刑架;他参与了对叛国者的审判,将他们送上人生归程;他经历了曾权倾朝野的沃尔西的凄凉病亡;也看到了沃尔西的继任者托马斯·莫尔走上断头台;因为汗热病肆虐,他的妻子和两个幼女、姐姐还有姐夫相继暴亡。 亨利八世的时代,王权贵族的统治、宗教迫害、叠起的战事和瘟疫,是扣在人们脖子上的绞索。游走于宫廷的克伦威尔更是深陷狼穴:他伴随着英国历史上以反复无常而著称的亨利八世,周围是虎视眈眈的贵族重臣。对于曾被人踩在脚下但顽强活下来,并一步步崛起的克伦威尔来说,生存,令自己得以保全,几乎是本能。马基雅维利曾在《君主论》中写道:“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厕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权谋是“人对人是狼”的世界里生存的基本法则。《狼厅》并没有掩饰克伦威尔身上的狼性。他深谙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之道。虽然他内心视沃尔西如父如师,在沃尔西失势之后,还是听从他的建议,为了保全自我,选择依附新主人。他听命于安·博林,却不准备奉献忠诚。他与安之间相互利用,但当利益冲突时,咬断对方脖子,不给对方翻身复仇的机会才是要务。安·博林身边的侍臣形容克伦威尔长得像个杀人犯。克伦威尔看着荷尔拜因所作的画像时,突然想到了这一幕,自嘲地问儿子:“有个给安·博林跑腿的傻小子,我听他说我看起来像个杀人犯。”儿子的回答是:“你难道不是吗?” 《狼厅》中的克伦威尔,绝不仅仅只有狼性,利爪和残酷是他面对冷漠世界的铠甲。作者曼特尔敲开了这层坚硬的外壳,进入到克伦威尔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其下的鲜活人性。历史教科书上记载了克伦威尔的权谋、政绩,却放过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面。曼特尔就从这些细节入手,还原出了克伦威尔的血肉,并给它以感情的质感。从切近处看克伦威尔,他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好主人。妻子早亡,克伦威尔终身未娶,始终葆有对妻子莉兹的忠诚与思念。随着地位日益显赫,克伦威尔家里多了很多来自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盼望能得到晋身机会,克伦威尔对他们给予了无私提携。在他们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挣扎与伤痛。小说还用侧面的笔法,描绘出了克伦威尔对儿子格里高利的感情:他从未虐打过孩子,让他接受良好教育,丝毫不让他接触宫廷黑暗的权术。儿子长成了悠闲优雅的绅士,而父子之间的差异令儿子对他敬畏多于亲昵。他一边感慨儿子缺乏血性,一边宠溺地朦胧地想:是啊,只有受佑护的孩子,才有资格长成这样一个精致的人。 曼特尔的深刻在于,她对克伦威尔人性的展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私人的空间,而是透过克伦威尔的新教信仰,吐露出他更深层次的人性关怀。克伦威尔九岁的时候,曾亲眼目睹一位异教徒被焚于火刑架,行刑者还要拿铁棒将骸骨一一敲碎。这促使他未来成为了一名新教徒。克伦威尔反对天主教的不宽容,反对天主教打着爱上帝的名义剥夺拥有其它信仰的人的生命。为此,他与托马斯·莫尔站在了对立的两极。 历史书中的莫尔往往是作为亨利八世时代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而存在的。他在《乌托邦》中勾勒出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宗教迫害、充满公平正义的乌有之乡,让我们对彼岸的世界有了具象性的梦想。然而,曼特尔在《狼厅》中诘问:托马斯·莫尔所信仰的究竟是什么?为了实现信仰,他又做过什么?答案是阴暗的。莫尔所捍卫的是罗马教廷的神圣性,反对威廉·廷代尔的《英译圣经》。他认为让每个英国平民都能够自主阅读圣经,直接聆听上帝的声音,是对基督教等级制度的极大僭越。在《乌托邦》中,莫尔写道:“每人信从自己所选择的宗教是法律上认可的,一个人也可以向别人宣传自己的宗教,劝其接受,但只能用温和文静的方式,讲出道理为自己的宗教作辩护,如果他劝说无功,不应将其它一切的宗教都恶毒地摧毁,不得使用暴力,不得诉诸谩骂。”在现实中,他的行为却是对以上文字的最大嘲讽。这位人文主义者继任首席国务大臣后,对六名新教徒施以火刑,并亲自参与对新教徒的追捕及审讯。克伦威尔没有留下优美的文字来表述他的宗教信仰,却默默地实践着莫尔在《乌托邦》里的设言,并力图让它变成现实。《狼厅》解构了历史上莫尔与克伦威尔之间的善恶对立。莫尔这位圣徒,外表完美,内心冰冷;克伦威尔这位权臣,外表阴冷,内心却充满了对世界的同情与悲悯。 历史小说是一种不易驾驭的文类。对于以虚构人物为主角的小说,主人公什么时候会登上权力的巅峰,什么时候会面对悲剧的灭亡,读者要看到结尾才能猜得出谜底,而历史小说的答案却早已写得清清楚楚。《狼厅》的故事结束于1535年,此时克伦威尔正沿着“光荣之路”大步迈进。在1540年,他将站在断头台前,随着刽子手的手起刀落,有关他的故事将印上“全剧终”的字样。难能可贵的是,在《狼厅》中,当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已经被历史判定的结局,甚至也知道了故事主要脉络之后,依然会被深深吸引。曼特尔用开阔处宏大、细微处敏感的笔触,带我们进入了都铎王朝的历史纵深。《狼厅》更让我们沉潜进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世界,让我们随着他从匍匐的泥地上挣扎爬起,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感同身受地体会他在逼窘的环境中以狼的面目奋力突围,也体会着他内心涌动的人性力量。合上《狼厅》,我们愿意相信,是这令人灵魂腾跃的人性的力量,在驱赶着克伦威尔,让他在不自知中与历史遭遇,完成所承载的使命,将有关独立的国家和自由的信仰的种子,播撒在时间深处,与其它的历史力量合流,凝结成了当今社会更为宽容、更为自由的现在。 ·相关链接· 《狼厅》入围布克奖短名单之后,该书的销售量增长了45%,进入9月份英国小说类精装本排行前十名。10月6日正式公布获奖之后,《狼厅》销售量在英国亚马逊图书网排名跃至第二位,曾一度在美国亚马逊图书网排行榜升至第八位。近日,《狼厅》再度入围柯斯达文学奖(原惠特布莱德奖),成为09年“最好看的小说”的有力竞争者。经过竞价、考核、评估,上海译文出版社购得《狼厅》中文版权,有望在明年推出中译本。作者希拉里·曼特尔已经着手写作续集《镜与光》,曼特尔接受采访时曾说,这部续集将继续《狼厅》未完的故事,克伦威尔的完全崛起还有很长一段过程,直到1540年他从权力顶峰跌落,被亨利八世处死。上海译文出版社同时买下其续集《境与光》的版权。 原载:《文艺报》2009年12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