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香软:《红楼梦》诗词的一种美学格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姜志军 参加讨论

    《红楼梦》主要是由清纯多情的女儿构成的世界,其中有少女的憧憬、怀春与伤感,有少女对爱情的追求、对命运的感叹和对理想的企盼,有少男少女浪漫的花季,有生命长河的美丽情帆。从这方面说,它客观上便会显示“香软”的格调。
    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诗词,大多是出自女儿之手,既具水的灵动,又有梦的飘逸;既有花草的芳香,又有棉云的柔软,打破了古典诗词审美取向上泥上情结的自恋僵硬格局,开辟了一片潇洒自由的香软审美天地。《红楼梦》诗词香软的美学格调,在烘托气氛,刻划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增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
    《红楼梦》诗词,香而不腻,软而有骨。既有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借鉴,又有艺术上的创新与发展,可谓是择优复合,创构再组,自成一体,独具风流。
    在《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比兴”、“风雅”的遗韵。如林黛玉的《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荐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它与《诗经》 的《关唯》有相契之处。欣赏如上的诗作,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① 情发乎内心,质源于生活,景生于自然与主观世界。语言优美华赡,极具香之味,又现柔之状。特别是在绘景抒情、托物言志方面,更见工夫。而林黛玉的诗,又体现了她初到贾家,忧愁较少的心境,表现了她热爱自然,憎恶丑恶,高标傲世,不满庸俗的洁香性格。屈原《离骚》的灵动飘逸,浪漫绵软,“以诗取兴,引类比喻”, 以花拟人,情感淋漓等艺术美质,在《红楼梦》诗词中都有再现与升华。如《红楼梦》中的十二支曲子,金陵十二钗的册子,都写得词清句丽,带有一种香软的神幻色彩,其奇巧的想象与断定,为全书的巧个女主人公的性格、命运定了调。仅仅几句诗,就成了人物性格发展、生命历程的大纲。“雾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读过《红楼梦》全书的人一看,就知道这写的是晴雯。此诗含蓄而又明晰,婉转而又准确。道出了晴雯凄苦不幸的一生,然而笔调是轻松柔软的,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含泪的微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这是写李纨的。《离骚》以香草象征人的高洁品格,《红楼梦》的一些诗以景物暗示人的姓名与命运。如诗中的“桃李”是点姓氏“李”字,“完”是“纨”的同音字。“一盆兰”暗喻“贾兰”。李纨的长子20 岁便病逝,她生贾兰后不久,丈夫夭折,到此李纨的青春便完结了。她面似桃花,鲜亮美丽,年轻守寡,教诲贾兰成才,其贞操品行洁白如李花。如上诸层意思,仅用一句诗概括之:“桃李春风结子完”。给人留下了美好的想象空间,这不能不使人叹服。在贾府诸子孙中,在仕途经济方面,谁也没有贾兰有“出息”,故有“到头谁似一盆兰”之句。李纨的一生有不幸,有荣贵,就像冰化水,水成冰一样,用不着去妒忌。她一生枯复荣,荣而枯,到头仍是一场空,白白地成了世人的笑谈。诗中内容虽然有凄凉的情调,但表现却有香软的色彩,与《离骚》中神奇的想象,丽句华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中的《警幻仙姑赋》,更是香软之杰作。警幻仙姑是一个超世俗的美女,她脸上的笑履像春天的桃花,流云的发髻像青山一样,微张的嘴唇好似樱桃,石榴般的牙齿含着清香。苗条的腰肢颤悠悠,走路像雪花飞舞,微风回荡,还有描眉的“鸭绿”和贴额的“鹅黄”。她在万花丛中时隐时现,生气和高兴都一样好看,在清水池旁流连玩赏,风吹衣带像是要飞翔。她洁白得像早春的白梅带雪开放,她纯清得像秋天的蕙草披层淡霜,她安静时似幽谷中的青松,她娇艳得像朝霞映红清澈的池塘。这样一位女神似的美人,不但食人间烟火,而且知情懂爱,“司人间之风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她引导贾宝玉梦游了她所管辖的太虚幻境,使贾宝玉进入“迷津”,从而轻视仕途,走上了“灭天理存人欲”的反叛之路。这首香软极致的诗作,不但为贾宝玉的性格发展变化做好铺垫,而且表现了全书“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
    《红楼梦》诗词香软的美学特质,对烘托小说的环境气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红楼梦》主要描写了贾家的兴衰史,这种兴衰史像春夏秋冬四季流转的时序律动一样,但不论是什么季节,什么情丝,是喜是忧,是欢是愁,《 红楼梦期寺词总是以一种诗意来体认人间冷暖,以一种超然物外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生活的经纬网络。如此做来,就给花团锦族的“春天”又增添了几分绚丽和浪漫,给“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冬天”又增添了几分严酷与凄惨。让读者在艺术享受中感知环境,在环境气氛中认知思想意蕴。
    贾家兴盛时期,其大观园豪华风流,雅致脱俗,其“颂圣应酬”之作——《大观园题咏》更是华词丽句,诗意绵绵。如:“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汀裙舞落梅。”“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草时待凤来仪。”“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湿衣裳。”“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这些诗句,既香又软,给人以春天的温馨,环境的雅致,它像缠绵的小夜曲一样,让人在如梦如幻中得到清纯的艺术享受。
    《红楼梦》诗词在描写贾家败落时,也不是凄凄惨惨或横眉竖目,一解心头之恨,仍然采用一种委婉的方式,于香软和不激不烈中表达情感。如:“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贾家衰败时的客观环境虽然似落花衰草,一片凄凉,但作者在再现这种环境时,却进行了艺术的表现,用柔婉华美的词句,通过想象进行美与丑、荣与枯、穷与达的对比,寓香软因素于其中,使读者能更好地体味其中的奥妙。这正是曹雪芹注重艺术作品的美感作用的体现。
    《红楼梦》诗词香软的美学特征,对塑造典型人物,刻划典型人物性格,有极大作用。《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多是通过小说中人物吟诵而成的,按照“文如其人”产文源于人”的说法,一个人的诗词一定与这个人的性格大体吻合,《红楼梦》的诗词恰好体现了这一艺术要求。
    林黛玉热爱自然,多愁善感又情意绵绵。其诗中蕴含的香软词句、香软意境、香软情调,正是林黛玉不近庸俗、高标傲世、珍视爱情、出污泥不染的人格再现。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诗,写得月白风清,花魂如人。其中“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简直达到了香软的极致。如以白海棠花自喻,写出白海棠花的高洁和秋风摧花的悲伤和无奈。贾探春、薛宝钗、贾宝玉也和黛玉一起咏白海棠花,但诗旨各一,分别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品格和追求。
    贾探春胸怀大志,对生活充满了乐观情绪,所以她眼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她以白海棠花自比:“玉是精神难比洁,雪是肌骨易消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她希望自己像白海棠一样,有消人魂魄的冰雪般的肌骨,有白玉般高尚无瑕的精神,不慕神仙,不羡花蕊,自珍自重,自得其乐。薛宝钗是封建社会的淑女,她希望自己的言行符合封建正统思想规范,像白海棠花一样端庄美丽,自善其身。“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她笔下的白海棠,正是她品格的写照。
    贾宝玉则把白海棠看成了美丽纯洁、浓情蜜意的少女,或者说看成了花容月貌汕姿可掬而又感情细腻的林妹妹,她有杨贵妃的风姿,西施的灵性,但也有凉风冷雨、哀砧怨笛给她们生活的底片上涂抹上的淡淡哀愁之色彩。这便含蓄地表现了贾宝玉的性格特征。他认为女人最纯洁,男人最污浊,他反对男尊女卑,反对“仕途经济”,他对女孩充满了千般柔情,万缕牵恋。
    这四个人的同题诗,都有一股闺房的香味,脂粉的香气;都是心平气和地柔柔地道来,轻声细语地娓娓地谈去。其各种意象都温柔可人,一切都那么香甜,又那么柔软,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启迪人们追求美好的人生。这种香软的格调,既符合他们各自的身份、性格,又符合他们所处的大观园优雅的环境和他们青春正妙、理想最佳的心情。林黛玉的《葬花辞》更是香软之杰作。作者惜花怜人,为落花倾洒着悲凄的泪水,把红颜会老的青春少女,写成红消香断的落地桃花,情切切,意绵绵,香软的词句中寄托着不尽的情丝,对花与人的命运进行了形象的阐释,对美的存在与消亡进行了哲学的思考。这正体现了林黛玉的“咏絮才”和她多愁善感、出污泥不染的人格。
    《红楼梦》诗词多出自女儿之口,所以必须符合女儿的性格特征:清纯,柔婉、多情,俏丽。抒情方式是‘小桥流水人家”,而不是“大江东去”。追求情感的绵长悠远,如花似水;追求景物的清丽华赡,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境界的净、雅、真、美;追求诗词外在形式的声圆字丽、意雅、象倩。她们不满意男人几千年来用权势和力量构建起来的混浊世界,反对男人在诗词领地的暴力张扬之声和道德教化之音,而是以自己真挚的吟唱和自然的咏叹,来编织一个明媚的女儿世界,来开拓一片新奇的女儿文化艺术空间,和男人政治辖制下的文化进行分庭抗礼,不再念论道经邦之“经”,而是表现女性温柔香软的强烈情感和对于生命真正意义的追求和企盼。所以她们的诗是“蕴秀哺香”,是“清泉石上流”,是艺术与心灵的贯通,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红楼梦》诗词“香软”的艺术美质,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对诗词艺术的发展,亦会产生有益的启示。
    注释:
    方玉润:《诗经原始》。
    原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21卷第2期
    
    原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1卷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