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洞悉心灵,玄览古今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宗白华先生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这个苦痛、自由又富有艺术精神的特殊时代,文人名士究竟如何生活、思考、表达情感以及反映社会,成为文学史研究历久弥新的话题。1927年,鲁迅先生发表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讲稿。在当时民国政府黑暗统治下,文艺思想受到禁锢,知识分子受到压制,鲁迅先生发表此演讲,颇具借古讽今的意味,彰显出民国文士冷峻不羁的人格追求。透过鲁迅先生看似轻松幽默的文笔,其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现实兴寄,而且也体现其犀利的眼光及独到的治学方法。鲁迅先生此文揭示出社会政治环境、时代风尚、文化心态、作家个性与魏晋文学风貌之关系,开启社会文化史与文学史结合研究之先河。延此思路,近年来中古文化及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些许问题。有些论著或如教科书般的人云亦云、缺乏新意,有的则大谈魏晋风度而失于考证、过于随意,功底深厚且论证周详之作不为多见。
    顾农先生近作《从孔融到陶渊明——汉末三国两晋文学史论衡》(凤凰出版社2013年4月版),有如山谷中的一株兰惠,为中古文学研究带来一股馨香与别样的风景。顾先生进行中古文学及鲁迅研究已有五十余年。早些年曾发表《魏晋文章新探》、《建安文学史》等专著,近年来又有《文选论丛》、《四望亭文史随笔》面市,诸多论著显示其对魏晋文学的独到理解,受到学界好评。古稀之年,顾先生试图写就一本与众不同的魏晋文学史,代表其多年来对于魏晋文学的基本观察。所谓与众不同,那就要在形式、内容、细节、方法、视角等诸多方面有所创见。读完此书,获益良多,感觉此书确实与坊间流行的文学史论著不同。
    首先,顾先生书斋原名“听箫楼”,“听箫”者,略显萧瑟与执着。后改名为“玄览堂”,“玄览”即随便看看之意,此书体例及文风也颇有轻松浏览的味道。正如陶渊明的无弦琴一样随性不拘,往往能够看出大境界。先看书名,“从孔融到陶渊明”透露出作者以个案考察为基础的研究思路。孔融作为汉魏之际过渡性人物,其思想及文学为魏晋开路先锋,而陶渊明为东晋文士的杰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魏晋文化的最佳总结,首尾两位作家遥相呼应。副题“汉末三国两晋文学史”对研究时段作出界定,而“论衡”二字则突出该书史论结合的性质,与一般文学史的平铺直叙不同。具体而言,全书共分“建安慷慨”、“正始玄远”、“西晋绮靡”、“东晋风流”四章,对魏晋时期众多文学家进行了点面结合的考察。每章卷首引入作品、诗歌、评论等,彷佛一副剪影画,让读者初步体味该时段文学的总体风貌。进入正文,该书不同于一般文学史生平介绍、思想渊源、作品分析、后世影响的固定模式,而是将文学背景与作品分析结合,在作品文本的详细剖析中,展开一段关于生平、政治、文化背景的综合论析。如论孔融,作者把握其“倚老卖老”、“有书生气”、“政客作风”等性格特点,其间贯穿孔融作为汉末名士、孔子后代的身世背景,并结合孔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杂诗》、《临终诗》等作品,分析孔融与曹操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孔融强烈的个性特点及知识分子式的软弱与动摇得以全面客观地呈现。在具体的小节编排上,作者有时也不拘俗套。如“傅玄与张华”一节论述陈寿、成公绥等张华曾经提携过的文士,这就突出了张华在西晋初期文坛的地位及影响。陆机一节附论其弟陆云及其他南方文士,南方文士群像得以凸显。“三张”一节因张亢太弱而另论张敏,这也打破了传统文学史关于“三张”的提法。诸如此类,皆可看出作者的别有用心之处。与此同时,此书笔法灵活,时而轻松幽默、时而冷峻清醒、时而严肃认真。文章侃侃而谈,洋洋洒洒。其中既有对相关人物个性的详细剖析,也有对魏晋养生方面的趣谈;有对政局士风的客观评述,也有对文人软弱性的深度思考。在不降低学术分量的前提下,增加了此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其次,此书文献功底扎实、视野开阔不拘。书中不但对作品解读细致准确,更能结合相关史料,还原文学发生的政治及文化背景。作者不仅能够仔细吃透作品本身,而且能够结合正史、类书、杂传、《文选》等史料,在周密考证的基础上,进行作家评论及思想艺术分析。关于二陆兄弟入洛时间问题,学术界争论不休。据刘敬叔《异苑》所载传闻,一说陆机入洛途中与王弼谈玄,另一说是其弟陆云与王弼谈玄。对于这则材料,大多学者把目光聚焦在玄谈上,而顾先生敏锐认为此材料可说明二陆不是同时入洛,并结合相关史料,对二陆入洛时间作出别有新意的考述。顾先生多年从事《文选》研究,因此也非常重视《文选》材料。如阮籍《咏怀诗》系年问题,一般都认为当在正始十年高平陵之变以后,《咏怀诗》苦闷遥深,与司马昭掌权后政治风气有关。顾先生从六臣注本《文选》所引臧荣绪《晋书》提及《咏怀诗》原题为《陈留》立论,认为《咏怀诗》当是阮籍隐居故乡陈留时所作,创作时间在正始十年之前。如此系年,对《咏怀诗》的解读就会完全不同。魏晋文学史料有限,一些学术问题往往难有新意。正是由于对史料的谙熟以及不凡的学术洞察力,使得此书务去陈言,新见迭出。如书中《胡笳十八拍》真伪问题、钟会《四本论》等问题皆能从文本出发,敢于质疑权威,直陈己见。此外,顾先生尝试打通古今中外研究,有着开阔不拘的学术追求,这在本书中也有所体现。顾先生不仅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关注到魏晋文学对鲁迅先生的影响。如书中指出《故事新编》与孔融书信“油滑之处”的关联,挚虞《文章志》对鲁迅辑本《众家文章记录》的影响,诸多论述皆能打通古今,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顾先生还具有中西比较的研究视野,这点不仅体现在引用钱钟书《管锥篇》中的某些论述,而且还在于能引用一些最新域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为老一辈学者,能具有如此通融宽阔的学术视野,很是难能可贵。总之,从文本出发,关注史料细节,注重思想艺术分析,打通古今中外研究,这些都值得研究者借鉴吸收。
    再者,文学是心灵的寄托,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更是满载着魏晋文士追求自由及人格独立的心路旅程。此书通过对魏晋文士代表作品的详细解读,将一幅幅名士群像画卷展现给读者:豪气诙谐之孔融、雅好慷慨之曹操、骨气奇高之曹植、哀伤沉郁之王粲、越名任性之嵇康、放任不羁之阮籍、感时叹逝之陆机、与时舒卷之陶渊明……值得肯定的是,书中并未对魏晋文士作脸谱化的概述,而是结合时代及社会政治演变历程,力求把握魏晋文士心灵的前后差异性与丰富多样性。如一代枭雄曹操,书中不仅关注其通脱不羁的政治抒情诗,对其游仙诗也颇多评价,展现出曹操对于生命长度的无助以及对生命厚度的追求。又如文章指出,曹植从游侠到游仙心路转变的过程,实际上是从一个浪漫主义的贵族少年到饱受迫害的中年藩王的历程,而曹植强烈追求个性自由及人生价值的思想却一直延续。这些论述,增加了文章分析的深度,给读者以启迪。顾先生不仅关注魏晋士人内心精神风貌,而且注重剖析知识分子本性,往往能够洞察世情、发人深思。如论及嵇康形象,唐代之前多着眼于评价人品,宋代因为党争频繁,开始论述政治,近现代学者研究嵇康形象,也大多延续宋人方向。历代学者对于文学家的解读,往往会带有“先见”,受时代风气及自我视角的影响较大,但这也正体现出文学研究不断累积所呈现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正是此种历代的累积,让人可以体会中国士文化的演变历程。
    诚然,此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因为体例不拘,导致论述有些拉杂,一些史料考证过多,影响文章的精炼性与可读性。此外,在某些章节编排上也显得有些凌乱。有些考证过程虽然能够自圆其说,但其结论却令人难以信服。作者虽然力图通过个案研究来贯穿整个魏晋文学史,书中也不乏一些史的论述,但魏晋文学总体发展脉络尚不够清晰,魏晋文士的心路演进历程也未能充分展开。然而瑕不掩瑜,阅读此书足以触发幽思,增进学养。
    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说道:“知识分子的职责是时时维持着警觉状态,永远不让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约定俗成的观念带着走。”鲁迅先生在特殊时期研究魏晋文学的追求在于此,现代知识分子也当有感于斯文。魏晋文士用生命诠释着自由与独立,一卷在手,令人遥想魏晋名士风流。掩卷遐思,豁然开朗。从“听箫楼”到“玄览堂”,不正是顾农先生从孔融到陶渊明心路旅程的自我追求吗?
    【作者简介】 宋展云,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发表过论文《论张华与晋初诗风演变》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