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毁灭 》 作者: [美] 罗伯特·贝文 译者: 魏欣 版本:三联书店 定价: 25.00元 人总是会死的,艺术的生命要比人类持久。譬如,建筑师的寿命往往要比建筑短暂,在英国剑桥大学那种地方,动辄你就会靠在一面活了800年的墙上,但是从无限的角度来看,所有事物都有烟消云散的一天。命运让建筑有不同的消亡方式,其中有一种是“战争”。 美国一位建筑类杂志的编辑罗伯特·贝文选取了大量的实际例子,考察战争对建筑的毁灭。如你所知,战争背后总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底因,而在战争中与建筑一起遭到毁灭的,还有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 希特勒曾经说:“今天谁还会谈起亚美尼亚人大屠杀?”这是因为,与大屠杀同时发生的是,有系统地消除亚美尼亚人的文化记忆,其中就包括让他们的建筑消失得无影无踪。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记得八国联军和南京大屠杀,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圆明园遗址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关。对历史上的暴行施以视觉上的留存,是最有效的记忆方式。 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流传甚广: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992年,塞尔维亚人烧毁波黑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城里到处都飘着孩子燃烧着的软软的一页一页灰色的灰烬,像脏乎乎的黑色的雪。抓到一页灰烬,你还能感到它的温热,一时间你还可以看到奇怪的黑灰色底片一样的书页上的一部分文字,直到温热渐渐散去,书页在你手中化为乌有......”几乎能触摸到那种欲哭无泪的悲哀。 但是,也有一种建筑的毁灭,是自由、友爱以及隔膜的消除,最著名的就是柏林墙。柏林墙的建立是一种可怕的蛮行,当年为了修建它还在柏林的中心地带开出了一条50多米宽的空地,把城市野蛮地一份为二。虽然,1990年6月30日才是正式拆除柏林墙的起点,但自从1989年开放边境检查站以来,柏林人就纷纷爬上墙顶,载歌载舞,东敲西打地拆掉了一部分柏林墙,人们称它为丑陋的建筑,认为它记录了一段罪恶的历史。 而历史有时候会沿着意想不到的路径前进,留下来的一段柏林墙成为艺术家表达自由向往的区域并不奇怪,最有趣的事情是柏林墙成了被贩卖的小商品,即便是在中国,我也在很多人的家中看到过柏林墙碎块,沉重的一段历史以无伤大雅的小摆设的形式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贝文记载的建筑还有很多:从16世纪初西班牙征服者将阿兹特克城市夷为平地,到二战对德累斯顿和东京的地毯式轰炸,以及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战事,伊拉克清真寺破碎的外砖,9·11世贸大厦的坍倒...... 人类的文明记忆承载在这一栋栋建筑之中,可是却又毁于自己之手。究竟什么样的文明才值得我们去建设、拥有、珍惜?贝文没有给出答案,却向每一个人都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