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金克木集》出版呈现奇才一生修养成就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三联书店 newdu 参加讨论

    日前,三联书店举办《金克木集》出版座谈会。
    《金克木集》凡八卷,四百余万字,收录了迄今能找到的作者的诗文、学术专著、随笔杂感、译文等全部作品。第一卷为诗文集,包括新旧诗集、自传体小说和回忆录;第二、三卷为作者对印度文学、文化及比较文化、艺术科学等的学术研究;第四、五、六卷为作者有关文化问题的随笔杂感;第七、八两卷为译作。各卷卷末均附有“本卷说明”,以交代每一卷的大致写作时间、版本信息、编排情况及与其他卷次的参见关系(如有存目)等。
    全书以作者生前三十余部已出版之专著(包括译作)或自编文集(绝大部分为旧作重编的几部文集除外)为主体,按文类、主题、写作或出版时间顺序递次编排。如文集之间所收篇目有重复,则视具体编排或出版时间先后完整收录一处,其余文集的重复篇目则存目,并在“本卷说明”中交代存目正文所在卷次;未收入专著或自编文集的序言、论文、随笔、古体诗及少量未刊文等,以“集外文”名义收入第六卷。
    全书尽量保持作者发表或出版时的写作原貌,除有明显排版错讹外,一般不作更动。
    三联版《金克木集》展现作者多方面的修养,有自传、文化随笔,有印度诗歌、文艺理论方面的译作,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译著,更包含了许多此前未问世的“集外文”,其中很多是五六十年代作者在民盟工作时的材料。另附有《作者生平年表》和《作者著译年表》。
    《金克木集》的出版得到了作者家属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女公子金木婴女士,她不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集外文”,提供了作者生前出版各著作之原版样书,还编定了《作者生平年表》和《作者著译年表》。在此谨向作者家属及其他关心和帮助《金克木集》出版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并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介绍: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1912年8月14日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中学一年级就失学。1935年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自学多国语言,开始翻译和写作。1938年任香港《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子中学英文教师,同时兼任湖南大学法文讲师。 1941年先生经缅甸到印度,在加尔各答游学,兼任《印度日报》及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度语和梵语。1943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回国,应聘武汉大学哲学系。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同时任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第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金克木是举世罕见的奇才。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他的日语也很不错。金克木学贯东西,知兼古今,学术研究涉及诸多领域,自己在生前也自称是“杂家”。他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学、美学、比较文学、翻译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金克木自然科学的素养亦不低。他对天文学有特别的兴趣,不仅翻译过天文学的著作,还发表过天文学的专业文章。30年代,戴望舒非常欣赏金克木的作品,硬是将当时痴迷天文学的先生从天文学拉回文学。对此,金克木还颇有遗憾,曾在一篇随笔中,怅然道:“离地下越来越近,离天上越来越远。”数学也一直为他所好,他曾很有兴趣地钻研过费尔马大定理,临终前写的一篇文章中还涉及高等数学的问题。先生早年即同数学大家华罗庚很谈得来,华先生也是文理兼通。他还曾和著名数学家江泽涵教授在未名湖畔边散步,边讨论拓扑学的问题。
    金克木先生一生笔耕不辍,30年代就开始发表作品,留下学术专著三十余种,主要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等等。他的诗、文,文笔清秀,寓意深刻,有诗集《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旧巢痕》、《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天竺旧事》、《燕口拾泥》、《燕啄春泥》、《文化猎疑》、《书城独白》、《无文探隐》、《文化的解说》、《艺术科学旧谈》、《旧学新知集》、《圭笔辑》、《长短集》等。翻译作品《伐致呵利三百咏》、《云使》、《通俗天文学》、《甘地论》、《我的童年》、《印度古诗选》、《莎维德丽》、《梵语文学史》等。
    金先生有一颗童心,对一切新鲜的东西,总是那么好奇,85岁学会用电脑写作和传稿即是一例证。“文革”前他去北大图书馆借书都是拖着小车去拉的,“文革”后体力大不如前,但却始终关心国际学术的最新发展。在国内还少有人提及诠释学和符号学的时候,他已经在撰文介绍,并将它们用于研究中国文化。
    金克木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很少谈论自己,也很少接受别人采访。晚年更是深居简出,以著述为本分。但先生却也平易近人,关心后辈。先生喜欢聊天,与后辈交流;先生始终把读者当作朋友,坚持给读者回信。金先生做教授50多年,桃李满天下。他的大师的风范、诗化的人生和智者的境界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丛书书目:
    第一卷
    挂剑空垄 新旧诗集
    旧巢痕 评点本
    天竺旧事
    孔乙己外传 小说集附评
    第二卷
    甘地论
    中印人民友谊史话
    梵语文学史
    第三卷
    印度文化论集
    比较文化论集
    艺术科学丛谈
    第四卷
    旧学新知集
    燕啄春泥
    燕口拾泥
    文化的解说
    文化猎疑
    书城独白
    无文探隐
    第五卷
    金克木小品
    八股新论
    蜗角古今谈
    末班车
    书外长短
    第六卷
    少年时
    庄谐新集
    风烛灰
    杂著
    第七卷(译著)
    摩诃婆罗多·初篇(一—四)
    印度古诗选
    三百咏
    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
    《薄伽梵歌》译本序
    我的童年
    钻石
    控诉
    血和地毯
    三自性论
    第八卷(译著)
    高卢日尔曼风俗记
    海滨别墅与公墓
    炮火中的英帝国
    通俗天文学
    流转的星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