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小面包这样一个圆乎乎的、自带香甜和魔法的男孩形象,肯定是大受欢迎,他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兴奋。但是对我来说,更在意的是罗德叔这位“父亲”的形象。小面包的性格是固定的,乐观、善良,在他“出炉”的那一刻,作家已经完成了对他的塑造。一直在推动故事的,是父亲罗德叔的“成长”。他成为一个父亲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价值、承担生活责任、理解自己父亲的过程。身为父母,并非天生正确,和孩子共同成长,对父母而言也是一场必要的修行。罗德这位父亲,带着童年的焦虑和恐惧,害羞甚至自卑,不知道该怎么和人相处,始终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很紧张。施老先生的欣赏和信任,开启了他新的人生,也是对他缺失的父爱的替代。“小面包”的到来,打开了他封闭的生活,但内心深处,他始终对孩子麻烦的一面有着深深的排斥和恐惧。最终,他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将“小面包”赶出了家门:出于好心的小面包,因为孩子常有的疏忽大意酿成大祸——把施老先生留给他们的家给烧光了。盛怒之下的罗德完全丧失理智,责骂小面包,并逐出家门。当罗德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对小面包的伤害时,他们父子已经被一场龙卷风分开,罗德自己漂流在大海上。在大海上的绝望和孤独中,他意识到亲情对自己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意义。被救上逍遥岛以后,他一边投入地经营面包店,一边寻找“小面包”,这时候的罗德,更加温厚、笃定、坚忍,他理解了生命的包容与责任。世界对他也变得慷慨起来,一直在寻找儿子小德的罗老先生来了,小面包来了,丸子老师来了…… 充满艰辛的过程,大团圆的结局,在一个非常具有现代感的故事中,李珊珊又保留了传统童话的叙事模式和价值诉求。传统童话也好,民间故事也好,看似简单、固定的叙事,却总能满足不同时代的孩子们的需求,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罗德的经历让我想起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在《童话的魅力》中对童话价值非常有见地的阐述:对儿童的成长而言,最关键的是通过文学逐渐理解、寻求人生的意义,理解复杂世界中的自己,并学会应对这个世界。他同时又说,“为了找到恒久而深刻的人生意义,一个人必须能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狭窄生活范围,相信自己能对生活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如果不是现在,就是在将来的某个时候”,童话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这种信心,接受自身的不完美和生存的困境,并保持希望。在《面包男孩》的故事里,尤其是罗德这个曾经的孩子、现在的父亲身上,我们能够体验到这个认识自我、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 在“小面包”身上,这种寻找和希望更具当下性和现实性。“小面包”这个形象不但可爱,更令人怜惜,在一个没有妈妈的家里,他努力让自己看上去很好,他对丸子老师的依恋,真实流露着一个孩子对母亲、对完整家庭的天然渴盼。丸子老师送他一颗棒棒糖,小面包“小心翼翼地捧着棒棒糖,就像捧着一颗星星,生怕它飞走了”,嘴里含着棒棒糖,牵着丸子老师温软的手,小面包感觉连回家的路都变甜了。哪怕被罗德赶出家门,“小面包”都没有放弃,又开始和丸子老师一起寻找父亲。他虽然没有罗德身上的性格冲突和情感发展,但他的存在本身,仿佛就是孩子对幸福甜蜜的希望,是生活中的一道光亮。这种角色的安排包含了作家对当下儿童家庭环境的关注,对破碎家庭儿童情感的呵护。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作品在带给孩子神奇想象的同时,也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和故事里的角色一起,获得希望与成长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