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文化地标与历史情怀——读雨燕长篇小说《盐大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范咏戈 参加讨论

    
    在谈论长篇小说《盐大路》之前,我想首先引用两段话。一是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获奖感言中的一段。他说:“那个时代(19世纪),时间过得比今天缓慢许多,这种缓慢非常适合小说家的工作。从那以后,时间开始加速向前,这也解释了为何旧时代的文学家们能够建立起那种类似天主教教堂一样宏伟壮丽的文学大厦,而如今的作家只能有一些分散的、碎片化的作品问世。”二是土家族作家雨燕在《盐大路·后记》中的一段话:“我的‘挑二’们靠卖苦力生存,却淋漓尽致地彰显着生命的本真;我的梅子镇(柏杨镇)原始破落,却是那样的闲适安宁、清幽古朴。无数次我都想回到小镇,在乡音乡情里,在古树绿水间,在‘陈规陋习’中终老一生。我固执地认为,生命存在的形式并不重要,快乐与否才是检验其价值的重要标尺。”这两段话有联系吗?答案是肯定的。莫迪亚诺的话讲出了一部分真实,但我们的时代注定只能写出一些碎片化的作品吗?怕是未必。后一段雨燕的话里有中国文学的另一种回答。正像有论者所说,无论是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的乡土小说,还是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还有许多许多能够称得上“教堂式”作品的,至少都不是碎片式的。虽然眼下我们还不能把雨燕和莫言、贾平凹等放在一起评论,但我以为至少从雨燕的两部长篇——《这方凉水长青苔》与《盐大路》来看,可以说她的作品具有某种“文学教堂”的品格。无论《这方凉水长青苔》中的大水井,还是《盐大路》中的盐大路,雨燕在一个个文化地标下演绎出有历史情怀的故事,以独特视角还原并解读了渐行渐远的历史烟霭,用原生态的生活图景引导读者感悟生命的本真,重新定义并赋予鄂西土家文化遗存以生命,使本来加速的时间在她的文字里变得缓慢。雨燕在其作品中和别的作家在“比慢”而不是“比快”。这种书写立场正是产生教堂式作品的前提。
    说到在规定的乡土化的场景中讲故事,不少作家也在这样做,但由于以现时替代现实,以历史代替历时,所以就少了那一份厚重和风致。雨燕的作品之所以比较厚重,是因为她深深扎根于那片土地,土地上的养分已化为她的灵与肉。她以文化的眼光加以吸收,以摇曳的笔致加以演绎。大水井和盐大路经过作家的艺术再造,已经不是原来文化遗存意义上的大水井与盐大路,而变成了个人的、天然的、人性的大水井与盐大路。盐大路,既是山民“挑二”们的谋生路,也会是他们的不归路。梅子镇的“挑二”们为了挣一担盐钱,翻鹞子山,走清风垭,“清风垭只有半边街,一边是湍急的河,一边是陡峭的崖”。闷兜第一次出挑,快上老鹰岩时累得吐了血,才把媳妇娶进屋的刘茧巴在野人孔遇到了棒老二打劫丧了命……极致的乡土风光也是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然而为了起码的温饱,“挑二”们只有把命交给盐大路。带队的吕大树吩咐大家把绑腿扎紧和他一起吆喝:“云里老鹰岩,谁都不敢挨,鹞子飞不过,猴子不敢踩。有勇敢打虎,无勇怕老鼠。啥子老鹰岩,是只鸡崽崽,挑二打杵咚咚响,剁成骨块块!啥子卧龙寨,同样不例外,杀了龙王好做菜,喝酒又吃肉,川盐挑进来!”《盐大路》的整体气韵就像一棵被雷击了的枯树挺立在鄂西大山,露出棱棱的骨干。这里什么也不见,只见苦难和苦难之余向上的意志。中国以农立国,最初的民歌便是关于农人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既表示快乐也表示反抗。同样,雨燕让我们从《盐大路》中读出了山民骄傲的自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