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美国非裔文学 当代的非裔作家和自己的祖先有着怎样的连结?非洲怎样融入他们的文字之间?在本期《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栏目中,已故美国作家阿尔伯特·穆里着重谈论了美国非裔文学。在他看来,非裔作家的个性、创造性和个人成就都取决于他所接纳和拒绝的祖先:“如果非裔作家回顾历史,他将会找到自己必须拒绝的那一部分。但同时,那些他愿意接纳的历史,将会为他指引前方的道路。这些融入他体内的历史给了他方向感,让他持续前行。”阿尔伯特·穆里认为,如今美国缺少客观看待非洲历史的非裔作家,原因或许是年轻的作家们不够真正了解非洲文学遗产。 《文学评论》|让·科克托的一生 让·科克托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导演、设计师,是法国的跨界奇才,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最新出版的传记《让·科克托:一生》(Jean Cocteau: A Life)以热情的笔触,记录了让·科克托奇幻而颇具先锋性的一生。在传统的观点中,他名不副实,杂而不精,什么都通晓,却又什么都不会。传记作者反驳了这种观点,并认为让·科克托是一位“脆弱的天才”。年轻的让·科克托想得到人们的追捧和崇拜,但在去世前,他却是一个谦逊的手艺人。在书中,作者详尽地讲述了让·科克托和毕加索、普鲁斯特、海明威、斯特拉文斯基、田纳西·威廉斯等那个年代的大师们的往来,让人们真正了解这样一位留下伟大文化遗产的天才。 《卫报》|英国涌现“脱欧”小说 十年前,一位本地的议员敲开了英国作家阿曼达·克莱格的家门,请求女作家给自己的熟人介绍工作,并绝望地说:“人们没有意识到,在英国的这一小片土地上,我们比罗马尼亚人要贫困得多。”这段经历让阿曼达·克莱格颇感震撼,也成为了十年后她最新小说的灵感来源。小说讲述了英国中产阶级和移民打工者的故事,出版时间为今年6月23日——这也是英国公投一周年纪念日。如今,越来越多的英国作家开始聚焦“脱欧”给英国带来的影响,观察者认为,2017年将会是“脱欧”小说爆发年,这些小说将会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 《印刻文学生活志》|王定国 又一年新启或重临,本期《印刻文学生活志》邀请36位作家分享给自己、给读者的新年愿望,并刊载台湾作家王定国的小说《昨日雨水》和多篇散文。王定国作品里情与智、纯真与世故的平衡总教人惊叹:一方面打心底清楚没有不会消失的人、事、景,一方面又恋慕地反复重返回忆矿场,虔肃地打捞。日复日,夜复夜,王定国总是带着忐忑逐字前行,一再推敲笔下人生与现实自己的张弛关系,而他文字中拘谨、认真的纤细气质,也总是闪耀着点点荧光。就算他写的是盛夏午后、春秋晨昏,读者也皆感觉沾惹几分清凉夜气,那些读王定国的夜晚,也更显单纯寂静。 《联合文学》|歌词学 文学到底是什么呢?文学是小说、散文、新诗、歌词、文案、招牌、剧本……总归一句,文学就是生活。从400年前的莎士比亚经典剧作,到2016年的鲍勃·迪伦流行歌词,文学的跨度如此之大而丰富,连迪伦自己都不敢置信地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词中写道:“我从来没有时间自问一句:‘我的歌是文学吗?’所以,非常感谢瑞典文学院,不但花时间思考了这个问题,并且最终提供了如此美好的答案。”《联合文学》以“歌词”为讨论主题,与大家一同探讨歌词里的文学。其中,音乐评论家马世芳与导演侯季然对谈,回忆他们的惨绿年华、勾勒那些影像与音乐交织的青春岁月;焦元溥探讨了填词、写诗与生活;张铁志、陈玠安等乐评人欣赏了世界范围内的歌词文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