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故事”就是中国故事,作家承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传统,以“尊严”作为小说的主题词,以具有思想和情感震撼力的笔触深刻探究当下社会城里人与乡下人、父辈与子辈两代寻梦者的精神危机与精神尊严问题。 在近年涌现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中,陈彦的长篇小说《西京故事》以强烈的忧患意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饱满的人文情怀直面中国当下的精神问题,呈现了独特的思想与艺术品格。作家承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传统,以“尊严”作为小说的主题词,以具有思想和情感震撼力的笔触深刻探究当下社会城里人与乡下人、父辈与子辈两代寻梦者的精神危机与精神尊严问题。一方面,小说对老一代农民进城后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苦闷进行了深刻的观照与揭示,标志着城乡冲突题材小说的新探索、新突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城市”与“乡村”的冲突与融合、碰撞与磨合是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宏大革命叙事话语确立,“进城”成为具有革命话语意味的词汇。城市改变了其优越的、象征现代性的地位,成为了带有腐败性、诱惑性,用于检验革命战士纯洁性的标杆。乡村文化则以其传统的道德感与善良的人性美而受到褒奖。上世纪80年代,“城市”与“乡村”又一次处于对立面上,城市祛除了“革命话语”的规约,保留了其现代、发展、前进的文学审美性,而“乡村”也因其传统文明的留存而备受赞扬。90年代,随着进城打工热的狂潮,描写城市异乡打工者的底层文学兴起,城市成为寓意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情感裂变的染缸,“苦难”成为“卖点”,人物形象单一化、片面化现象突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中,普适性的人性关怀开始回归。人性情感由单纯的苦难书写、道德批判,转为对人性复杂与丰富的尊重。城市异乡人在都市奋斗的人性美,以及都市的包容和都市人的心酸无奈、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冲突与融合,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表现。 《西京故事》正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家没有理念化地将农民工作为简单歌颂的对象,也没有将城市简单塑造为欲望都市,而是站在中立的基点,在人性的视野内审视两者的关系,以此凸显民族精神在压抑中的延展。从时代与人的关系而言,小说对新一代青年知识者所遭遇的精神命题也给予了形象而深刻的回答,是对中国当代代际冲突小说的深化与发展。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众声喧哗、价值混乱的时代,一个人生观、价值观面临新的考验,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再次成为尖锐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对当下特别是来自于农村的青年一代来说尤其残酷。《西京故事》延续了上个世纪80年代《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所开创的思想传统,直面现实,本着“为普通人立传”的主旨,紧紧扣住“尊严”两个字,努力挖掘并呈现时代之痛与当代人的心灵之痛,全面展现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立体而多维地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史、人性救赎史。 被摧毁的传统和自尊 “西京故事”就是中国故事,作家笔下的“文庙村”就是当下中国社会的象征与缩影。如同老舍的“茶馆”、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一样,陈彦的“文庙村”也是个聚集各色人物的大舞台,是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生存空间。一个因孔庙著称的神圣地带,一个曾经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染的封闭安详的村庄,被现代文明叩开了大门,成了地地道道的“城中村”。如今的文庙村不再有宁静儒雅的尚孔之风,不再有神圣庄严的祭祀之礼,取而代之的是拥挤不堪的嘈杂和物质欲望的喧嚣。怀揣不同梦想、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挣扎的人们,为了生存暂居一起,建构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小社会”。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大都市一角,现代文明的工业马车以惊人的速度碾压着传统文明与传统文化。传统的文化、价值、伦理在巨大的现代工业文明的阴影之下,正在发出奄奄一息的哀叹,并以苍凉微颤的背影一步步地走向衰败。在这里,传统文明和文化的尊严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考验。传统走向何方?传统的尊严如何捍卫?陈彦在《西京故事》中的思考是沉重的,但沉重并不绝望,在作家笔下的小人物身上,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基因的流淌,能感受到他们捍卫文化尊严和文化价值的悲壮。 罗天福是充满悲剧感和崇高感的一个典型形象,是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的符号与化身,是老一代中国儿女的精神世界、伦理世界和人格境界的绝好诠释。罗天福的身上,积淀了中国传统农民最为典型的道德操守与价值观。他勤劳善良、吃苦耐劳、保守隐忍。在他这个以卖饼为生的城市异乡人身上继承了中国民族精神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诠释了陕西人“不惹事、不害人、能下苦、肯背亏”的形象,他是千百万奔波在大都市的底层打工者的代表。他们默默无闻,血液里却始终蕴藏着传统民族精神的精髓,恪守做人的本分,并将这弥足珍贵的传统代代传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从他们心路历程的转变,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正如东方雨老人所说的,罗天福就是“民族的脊梁”,他以诚实劳动、合法收入推进着他的城市梦想;他以最卑微的人生、最苦焦的劳作坚持着一些大人物已不具有的光亮人格。他的文化自豪感和价值尊严在儿子、女儿考上名牌大学这件事上得到了极大的实现。为了捍卫这种自豪感和价值尊严,他决心到城市里打工以支持两个孩子完成学业。然而,他坚守的价值观和道德操守与纷繁复杂的都市生存法构成了巨大的矛盾:一到城市便处处遭人白眼,推销生意被当成盗贼打成重伤,房东郑阳娇怀疑他偷鞋,被人诬陷自家的饼掺假……城市的排斥与冷眼,使这个老农民举步维艰,自尊心严重受挫。尽管饱含艰辛和屈辱,罗天福并没有屈服,但儿子罗甲成的弃学出走却给了他致命的打击。这个老实本分的农村老汉,这个一心信奉靠自己的劳动吃饭的自尊老人,因儿子的出走而彻底崩塌。儿子是他的希望所在、尊严所在、光荣所在、价值所在,是他奋斗的精神支柱,但儿子的反叛、质疑以及出走,给了他巨大的心理伤害和价值困惑,加之旧伤复发,他终于病倒了。他到矿井区求儿子回校的那深深一跪,震颤了无数读者的心。这一跪满含他对儿子炽热的爱与疼惜,饱含着一个男人无可奈何的被毁灭的自尊,也饱含着对他所信奉的传统文化价值和文化伦理的迷茫与尴尬。 罗天福的精神危机在小说中最终得到了缓解,这缓解来自于女儿罗甲秀的聪慧懂事和自我价值认同的坚定,来自于罗甲成的归来与醒悟,更来自于东方雨老人的智慧与启迪。在小说中,东方雨老人与千年唐槐、老紫薇树,都是传统文明、传统文化价值的象征与隐喻,是民族精神之根。罗天福一家遭受危机时,卖老紫薇树一度成为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城市扩张的进程中,千年唐槐也成为被废弃和消灭的对象。奶奶死守着老紫薇树、东方雨老人整日给千年唐槐打针,这正是对日渐衰落的传统文明的守护与挽救。罗天福的痛苦,是今天所有还在坚守民族美德和传统文化价值的人们的共同痛苦。作家一方面浓墨重彩地展示着主人公人性的善与美,另一方面又深刻剖析着人物的精神痛苦与内心矛盾,从而把对当代社会的批判思考与对传统文明危机的审视上升到了时代和哲学的高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