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昆剧《血手记》在突出原剧《麦克白》悲剧意蕴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昆剧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昆剧的唱、念、做、打,前后两个版本的《血手记》以不同行当,不仅充分挖掘、外化了马佩、铁氏杀人前后的心理特征,而且通过昆剧的程式突出了悲剧人物的心理状态。昆剧《血手记》以“诗意”的美丑对比彰显了原作的悲剧精神,而《麦克白》则借助于昆剧的写意性,成为一部深刻挖掘人性,颇具现代意识和经典性质的不可多得的昆剧莎剧。 关 键 词:莎士比亚/昆剧/《血手记》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语境中的接受与流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XWW005。 作者简介:李伟民,四川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文》编辑部/莎士比亚研究所 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导演黄佐临就萌发了以昆曲演绎莎士比亚戏剧的想法。正如黄佐临自己所说:“莎士比亚昆曲化是我几十年的愿望,希望他的杰作能藉此获得更强大的表现力和生命力。”①这个愿望直到1986年,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期间才以片段形式实现。1987年6月,该剧首演于上海儿童艺术剧场,②其后应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邀请,该剧到包括爱丁堡在内的英国23个城市巡回演出,均好评如潮。2008年,《血手记》(以下简称《血》剧)以“曲牌组合”③的形式重新创排,亦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血》剧由郑拾风编剧,黄佐临、沈斌导演。昆剧莎剧《血》剧前后有两个舞台演出版本。昆曲演绎《麦克白》,用黄佐临的话来说可谓“门当户对”。改编彰显了两大戏剧传统的经典性,同时也为如何采用中国戏曲改编莎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空间。④《血》剧的改编,充分发挥了“昆曲传统的程式手段‘载歌载舞’,努力使莎剧昆曲化”⑤的指导思想,以昆曲的“唱、念、做、打”在叙述原作主题、情节,以巨型而狰狞的面具隐喻皇权的威严,使观众在深入理解莎氏剧作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基础上获得了双重的审美愉悦。在当代莎剧的改编中,莎剧不仅仅存在于文本中,也存在于舞台上,因此我们不能“只强调莎士比亚在语言方面的特点而忽视了他在舞台艺术等方面的优点。”⑥中国戏曲改编莎剧的优势在哪里?黄佐临先生指出:“四百二十年来,莎翁戏剧在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演出方法和风格,但几乎没有可称满意者……问题出在莎士比亚以及后人皆注意‘念’、‘做’而忽略了‘唱’、‘打’,而昆剧和川剧同样讲究‘唱、念、做、打’的有机结合。”⑦诚如黄佐临所言:“昆曲《马克白》或许是演出莎士比亚诸多办法最好之一。”⑧实践和理论证明,全方位运用昆曲固有技巧,以写意的昆曲改编《麦克白》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舞台叙事手段深入挖掘人的心理活动,诠释原作的悲剧精神,并发现写意乃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剧所蕴涵的现代精神的自然体现。通过莎士比亚戏剧的“中国化”,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也可以藉此认识到,作为经典的莎剧本就应该是开放、包容、丰富多彩和经得起任何形式改编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