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书写材料与中印文学传统(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 黄宝生 参加讨论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充分发展, 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文献具有明显的印度文学传统特色。汉译佛经《佛所行赞》 (北凉昙无谶译) 、《普曜经》(西晋法护译) 和《方广大庄严经》(唐地婆诃罗译) 这样的长篇叙事文学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许多佛经中还包含有大量用作譬喻的印度民间故事。印度佛教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宣教, 因而佛经文体大多是通俗的,  采用韵文体或韵散杂糅体。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 有过佛经翻译文体文和质或者说文言和白话的讨论。中国古人早就明白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区别, 所谓“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 或者,“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都体现这种区别。而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也可以说是书面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写的, 文体趋向简约文雅。中国佛教高僧习惯于中国典籍的文化, 经过长期的佛经翻译实践,  才渐渐认识到佛经原典本身大多是用白话文体撰写的。这样, 也就不必忌讳用白话文体翻译佛经。λυ[⑩]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 大量的禅宗语录也都采用白话文体。显然, 汉译 佛经促进了中国古代白话文 (近代汉语) 的发展。
    同时, 纸张作为书写和印刷材料得到普及,  也有利于白话文献的保存和传播, 为白话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追究中国上古时代汉语文体简约文雅的原因, 字体书写繁难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书写材料的限制, 简牍嫌重, 缣帛嫌贵。据《史记》记载, 秦始皇“衡石量书” (《秦始皇本纪》) , 也就是每天要批阅一百二十斤简牍文书。汉武帝时, 东方朔“至公车上书, 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 仅然能胜之。”(《滑稽列传》) 因此,《后汉书》为蔡伦立传, 指出“缣贵而简重,  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宦者列传》) 而佛教传入中国 ,恰好赶上中国纸张逐渐普及的时期。
    在唐代出现的变文是一种韵散杂糅的民间说唱文学体裁, 主要用于讲述佛经故事 ,宣传佛教教义。这种韵散杂糅的文体就是采用佛经的叙事方式。由唐代变文发展成宋元话本, 由宋元话本发展成明清长篇小说。明清长篇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乃至近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 保持着在散文叙述中夹杂一些诗词歌赋, 也就是保留着唐文变文韵散杂糅的原始特征。
    佛经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文体形式, 佛经中的印度神话观念激发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想象力, 业报轮回思想也给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主题和情节烙上深深的印记。没有佛教传入中国, 不可能出现像《西游记》这样的神话小说。即使是描写中国世俗生活的小说,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条好汉是三十六员天罡星和七十二员地煞星下凡, 死后回归原来的星宿;《说岳全传》中岳飞是天上大鹏金翅明王下凡托胎投生;《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仙石和仙草下凡;《金瓶梅》中西门庆死后转生为孝哥;《醒世姻缘传》中晁源转生为狄希陈, 仙狐转生为薛素姐, 计氏转生为童寄姐, 珍哥转生为小珍珠, 这些全都体现化身下凡和轮回转生的印度神话观念。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有心搜集, 可以写成一部专门著作。但国内研究佛教和中国文学关系的学者, 似乎迄今在这方面还没有下够功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