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书写材料与中印文学传统(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 黄宝生 参加讨论

    纸张发明于西汉, 而普遍用作书写材料始于魏晋。 西晋傅咸曾作《纸赋》曰: “既 作契以代结绳兮, 又造纸以当策。”荀勖在《穆天子传叙》中说:“谨以二尺黄纸写上。”而东晋桓玄曾下令说:“古无纸, 故用简, 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 宜以黄纸代之。”(《初学记》卷二十一引) 据考古发现, 现存最早的纸写本有西晋的佛经残卷和《三国志》残卷。纸张作为书写材料的普遍使用, 促进了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这样, 除了抄写之外,  书籍又可以以印刷的方式传播。而雕版作为印刷工具, 纸张作为印刷材料, 也有利于文献的保存。佛经梵语原典在印度本土基本失传, 而在中国保存了卷帙浩繁的汉译佛典, 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中国的纸张至迟在七世纪末已经传入印度, 但造纸术的传入还要晚一些, 纸写的抄本出现在 11 世纪以后。[⑤]尽管出现了纸写的抄本, 更为流行的还是贝叶抄本和桦树皮抄本。至于印刷术传入印度, 则是 16 世纪以后的事了。
    印度古代始终缺乏既实用又宜于长期保存的书写材料, 因而一直保持口耳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这就决定了印度古代口头文学创作 ———神话传说、史诗和民间故事 ———的异常发达。而中国古代早已具备既实用又宜天地之蕴尽矣。天为雨粟, 鬼为夜哭, 龙乃潜藏” (《路史》) 。而中国古人重视书写文字, 促成中国史学起源较早。
    据《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殷革夏命。”说明商代就有记叙“殷革夏命”的历史典籍。据《礼记•玉藻》记载:“动则左史书之, 言则右史书之。”说明周代有专职记事和记言的史官。《尚书》还只是关于尧舜至春秋的史料汇编。孔子讲授的《春秋》和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则开创了中国史书编年体和纪传体这两种体例。司马迁编史注重利用文献和实地考察。《史记》中明确的纪年始于公元前 841 年 (西周共和 元年), 在此之前的周、商和夏的帝王世系有世无年。然而, 《殷本纪》中的帝王世系早已为殷墟甲骨史料证实。据此, 现在人们推断《夏本纪》中的帝王世系也可能是信史, 因为当时司马迁编撰《夏本纪》也是有 史料依据的。如果将来能由考古证实, 那么中国的历史编年还能推前一千多年。
    中国历代史官仿照《史记》的体例, 为后人留下了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浩瀚的历史文献。这与印度古人为后人留下两大史诗和大小各十八部往世书形成鲜明对照。印度现代历史学家认为, 印度古代史 ( 12 世纪以前) 的“主要特点是缺乏任何正规的历史纪年”。直至 12 世纪迦尔诃纳 ( Kalhana)  编撰的克什米尔地方史《王河》, 才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著作”。[⑥]因此, 我们阅读印度古代文学史, 会发现印度古代作家和作品的年代大多是推测性的, 倘若能确定在哪个世纪, 就算万幸, 不敢奢望像中国古代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大多精确到年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