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书写材料与中印文学传统(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 黄宝生 参加讨论

    在吠陀时代末期, 出现与婆罗门教相抗衡的沙门思潮,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佛教也采用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 这从现存佛经中的常用语“如是我闻”  ( evam  mayās’ rutam)  便可见出。东晋法显在《佛国记》中记载道:“法显本求戒律, 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 无本可写, 是以远步, 乃至中天竺”。而中天竺“亦皆师师口相传授, 不书之于文字”。[③]
    印度吠陀时代是部落社会。吠陀时代末期, 约公元前六世纪初, 印度的部落大部分过渡到国家。此后, 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四世纪为列国纷争和帝国统一的时代。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产生于这一时期。在印度古代, 《摩诃婆罗多》被称作“历史” (itihāsa) , 《罗摩衍那》被称作“最初的诗” ( ādikāvya) 。我们现在按照世界通行的术语, 称它们为史诗 (epic ) 。史诗是以诗 (韵文) 的形式和诗(神话) 的思维记叙民族的历史。希腊两大史诗是如此, 印度两大史诗也是如此。
    在印度两大史诗的形成过程中, 宫廷歌手苏多 ( sūta)  起了重要作用。适应列国争霸的社会需要, 宫廷歌手不断编制英雄颂歌, 在宫廷中和节日集会上吟唱, 或者陪随帝王出征, 在征战间隙吟唱。这些英雄颂歌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创作和传播, 经过历代宫廷歌手加工扩充, 最终形成史诗。其内容或者围绕一个英雄人物, 如《罗摩衍那》( 即《罗摩传》) ; 或者围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如《摩诃婆罗多》(即《婆罗多族大战记》) 。而以英雄传说为核心, 又汇入各种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摩诃婆罗多》中, 还汇入各种政治、伦理、律法和哲学等内容, 而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诗。《罗摩衍那》的最后定型约在公元二世纪, 现存抄本约有两万四千颂;《摩诃婆罗多》约在公元四世纪定型, 现存抄本约有十万颂。也就是说, 印度两大史诗的篇幅总量相当于希腊两大史诗的十倍。
    在印度古代, 与两大史诗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另一类作品是往世书 ( Purāna , 或译古事记) ,  主要记叙创世神话以及天神、仙人和帝王的谱系。往世书也是韵文体, 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创作和传播, 定型时间晚于两大史诗。现存大小往世书各十八部。仅十八部大往世书的篇幅总量就达四十万颂。史诗和往世书, 加上吠陀颂诗、梵书和森林书, 还有佛教文献和耆那教文献, 印度古代文献中的神话传说资料之浩瀚, 令人叹为观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