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杰勒德·霍普金斯的“黑色十四行”析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语研究》2014年第201 蔡玉辉 参加讨论

    黑色十四行还投射出诗人独特的心路历程。按照上文所述,霍普金斯的独特性可以从这些方面来理解。首先,作为改宗的天主教徒,霍普金斯有着与普通基督徒不一般的精神旅程。他不只是要献身于上帝,而且要从新教主义的信仰转向天主教义的信仰。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有着浓重的国教氛围的国家,对天主教的排斥和限制有着长期而强烈的传统:不只是在政治上有着严格限制,在文化、教育、宗教等各方面都设置了重重障碍。这种情况在1829年英国议会通过《天主教解放法》之后得到改观,但天主教徒仍然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受到种种限制。因此,改信天主教后自然要经受很多限制和精神磨难。霍普金斯在成为耶稣会士后基本上都是被派到最为艰苦的地方去从事传教活动,他晚年被派遣到都柏林去担任教职就是明证。这样的经历与圣·奥古斯丁有些类似,后者在皈依基督教之前是摩尼教教徒,而且还写过关于摩尼教的书籍,转宗基督教后写下了多达1500余万字、包括《上帝之城》、《忏悔录》等在内的神学、哲学著作,“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之纲领和大端”。(杨豫2009:54)但他转宗基督教后同样经历了精神的苦难,这一点在他的《忏悔录》里能够看得很清楚,与霍普金斯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多有相似之处。
    其次,霍普金斯终身未婚。根据马里亚尼的研究,没有资料证明霍普金斯有过异性之间的情爱经历。笔者认为,诗人的独身不能仅仅看作是因为履行宗教教职的需要,也许还有其他种种原因促成了这样的结果。学界内关于霍普金斯是否有同性恋倾向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话题(Mariani 2008:25-37;Martin 2011:80)。我们虽然找不到能够证明这种倾向的直接资料或是史实,但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可以发现一些关联;比如,上文讨论过的“我醒来感觉到黑暗降临”一诗就是诗人猛然看到好友杰尔达溺亡的消息后即兴写出来的。此外,他与布里奇斯的表弟多尔本在牛津的“一见钟情”也成为学界内几乎公认的“事实”。有研究者认为,霍普金斯1865年6月第一次见到多尔本就被他的形体美所吸引,此后在写给对方的信件中流露出对多尔本的喜爱,1867年多尔本溺亡给他以巨大打击,此后他将这种情感一直保留在心底(Easson 2011:13-14)。这样的情感表达是否就是同性恋还缺少足够的事实支撑,不过在牛津大学里还只有男性学生的年代,年轻的霍普金斯喜爱一位好友的帅气表弟也是一件很自然而且无可厚非的事情。
    还有另一个原因被不少批评家看作是导致诗人心情糟糕并不断恶化的罪魁祸首,那就是他在晚年患上的抑郁症。希拉里·皮尔森认为,他之所以喜爱霍普金斯的黑色十四行,是因为年轻时每当心情十分糟糕的时候去阅读这些诗歌就会从中得到一种情绪的释放。“每当我感到压抑沮丧时我就发现霍普金斯的诗歌,尤其是他的黑色十四行很管用,我能从中找到舒缓的来源。他描述的就是我所感觉到的。”所以他认为,霍普金斯“的诗歌和其他很多作品中似乎很清楚地表现出忧郁情绪”(Pearson 2007:23-37)。还有批评家指出:“也许是因为体质下滑导致诗人在晚年出现抑郁和内心冲突,也许诗歌中表现的那些冲突的基础本来就是心理层面的。无论如何,诗人创作了六首极为内省的十四行诗,表达出了最后岁月的阴郁情绪,喊出了一个人遭受的内心折磨。”(Wolfe 1968:85-103)我们无法确定霍普金斯是否真的患有抑郁症,但从黑色十四行所表现出的那种压倒性负面情绪,以及如上文提到的他于1885年5月17日写给布里奇斯的信中的诉说,还有他给亲友的信件中所诉说的种种苦闷与沮丧,可以推断,诗人晚年的确遭受着持续坏心情的折磨。如果我们再比较一下诗人兄弟姊妹的寿命或可进一步推断:他的早逝也许与抑郁症有一定关联。他们八人中最短寿的是他的幺弟,去世时年68岁,其余的多半都活到耄耋之年,其中一个最长寿者——他的大妹直到97岁才仙逝,而他去世时离45周岁还有40天。
    然而,也像很多著名诗人一样,霍普金斯的文学生命要远远长于他的自然生命。他为数不多的作品在经过了20世纪的热评以后在21世纪初仍然温度不减。究其原因,创新性、独特性和多义性让他的诗歌超越了时代和国界。他倡导的“跳韵”在黑色十四行中得以践行,让诗行更接近日常口语,产生出跌宕起伏的音乐声效;他提炼的“酵母”“酸腐的面团”“铁砧下扭曲”“谷壳”“谷粒”“充满诅咒”的“血液”等意象逼真鲜活,奇崛突兀,有丰厚艺术内涵;他将一个饱受苦闷、孤独、疏离、疑惑、彷徨等情感磨难煎熬的耶稣会士复杂的内心世界描摹得惟妙惟肖,凸显出宗教诗人在社会急剧转型期的心理真实,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这样的诗歌和诗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