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艾丽斯·默多克与后现代叙事语境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当代外国文学》2015年第 马惠琴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英国著名作家艾丽斯·默多克的很多小说作品都极具实验性,给人一种与时俱进的感觉。但细细品味之后,人们会发现这些实验特征恰恰是对同时期一些主流文学创作理论的批驳或颠覆。表面上看,默多克的小说理念和道德哲学思想显得与时代有些格格不入。然而,她虽对各种元叙述和概括性理论提出质疑,其小说作品中却不乏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游戏、戏仿和反讽。在其作品中,读者可以感觉到,事实具有不可靠性、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只在瞬息之间、最大的事实始终都是虚幻不定的。这是默多克小说所蕴含的时代特征和超前意识。
    关 键 词:艾丽斯·默多克/后现代主义/叙事/伦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艾丽丝·默多克叙事伦理研究”(项目批准号:llCWW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惠琴,文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文化研究
     
    艾丽斯·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的小说创作生涯正式开始于20世纪中叶。这个被称为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时期见证了作家们的一种出生恨晚的时代共识。文学经过现代主义阶段的“极度创新和重大发展期之后”(Nicol,“Postmodern”14),西方作家们对小说未来的担忧或疑虑表现得极为突出。在英国本土出现了一个多重声音共同喧嚣的文学时代,没有主导性的文学运动、没有统一的风格和审美标准。一个“没有风格”的时代开始出现(Bradbury 282)。
    在英国小说创作主张多样化的喧嚣之中,两种声音较为突出。第一种声音是恢复和重塑小说的自由人文主义传统形式,跨越现代主义而径直从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汲取灵感。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作家需要立足所处时代,直视那些已经让这一伟大传统发生改变的时代焦虑、野蛮主义和罪恶意识,认识到现代主义运动所揭示的那些强有力的和令人不安的时代元素。从根本上来看,强调当代小说写作与小说伟大传统间联系的呼声占据了主流,其中不乏安格斯·威尔逊(Angus Wilson)、约翰·维恩(John Wain)、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等重要作家。而艾丽斯·默多克所主张的自由人文主义传统和与其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更使她成为当代英国文坛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人物。
    思想冲撞:语境空间质询
    美国小说家约翰·巴斯(John Bath)在1967年发表的文章《枯竭的文学》(“The Literature of Exhaustion”)中指出,当代小说的困境在于小说写作的形式或可能性已经被“耗尽了”(Bath 138)。众多先锋派作家的小说作品中也无不表现出作家对这种枯竭的强烈感知。他们纷纷意识到艺术创作已经到达一种极端困难的阶段,任何新的艺术尝试都是对旧有艺术的摧毁。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文学意义上的描述主要用于“呈现一种既已存在的现实,而如今却被用来强调创作的功能,”它曾经让我们看到事物,而现在它“似乎只是在破坏”(Robbe-Grillet 147)。反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潮流,或利奥塔德所称的“对现实主义的不信任”(Lyotard xxiii),逐渐成为20世纪中叶小说创作中的普遍现象。例如,纳萨列·萨劳特(Nathalie Sarraute)在一篇题为《怀疑的时代》(“The Age of Suspicion”)的文章中,将现实主义写作描述为一种业已衰退的信仰,因为不仅小说的作者不再信任其笔下的人物,具有丰富知识和开阔视野的读者同样也不再相信,也无法相信小说中的人物。他认为大众读者对于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具有了更多的认识,因此人们开始质疑作家主观创作的艺术作品是否能够让普通的现实事物具有神秘魅力(Sarraute 63)。罗比—格里莱特更是宣称,当代语境下小说的目的似乎不在于“解释”或“表达”现实,或“尊重事实”,因为小说的写作构思不在于包含或表达任何“观点”(Robbe-Grillet 160)。
    因此,到20世纪之初当英国小说的现代主义元素基本成型之时,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宗教道德性,乃至曾经被一致推崇的宏大全知型作者身份逐渐淡出现代小说。思想表达的自由性和坦率性以及艺术审美的复杂性和隐晦性都成为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标志。小说的写作不再是对宗教和道德良知的呼唤,不再充满关于惩罚或救赎的戏剧性事件。与之相对应是处于社会和审美主义语境下的性关系、现代婚姻、社会关系、时代之争等主题。在一个上帝已被宣告死亡的时代,被感知的事物本身极具不确定性。
    作为当代小说写作的实践者,默多克面对文学日趋走向“枯竭”的倾向,深感当代作家再也无法重复19世纪伟大文学的辉煌盛况。她认为,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作家们缺乏文学才华,而是因为当代的文化环境使得文学的伟大盛况很难再现。默多克尖锐的批评锋芒早在1961年发表的《反对枯燥》一文中已展露无遗。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她对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纵观后现代整体的叙事语境,对造成作家文学创作“枯竭”感的原因做出阐释。首先,现代主义者崇尚小说作品中的思想性,并将其视作判断小说作品好坏的标准(Watson 498)。默多克则认为,这是对“思想”(ideas)和“想法”(thoughts)二者在概念上的混淆,因为现代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往往易于成为思想的奴隶和理论的俘虏。整个时代的症结就在于人们过度地陷入思想之网而无法自拔。在同一篇文章中,她将人类比喻为“一群愚昧的生物,持续不断并无法自拔地陷于被我们的幻想所扭曲了的现实”(Existentialists 293)。她高度质疑任何借以给出最终结论的表述,并表示任何对人类的总结性阐释往往都是错误的,因为现实并非某个“既定的整体”(293)。她认为,当代小说应该从现实主义文学伟大传统中汲取灵感,恢复小说作品所应该具有的情节、人物、社会环境、历时的叙述方法、故事发展的逻辑性以及结局性,向读者呈现丰满和鲜活的人物以及为人们所熟悉的世界。可以说,她对英国本土社会生活的细致观察实际上又是对那个时代所普遍赋予人们的思想情绪和道德意识的有益审视。
    默多克对后结构主义者“语言中心主义”创作导向下的“反人文主义”倾向表示强烈的不安和质疑(Watson 499)。她明确而大胆地希望扭转这种局面。她认为,如果传统的、一对一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不构成人类语言的支撑,那么语言从根本上是没有支撑的。因此她提出,不需要通过语言而获得的人类认知才是其支撑所在。将认知和表述混为一谈可以说是一种哲学谬误。世界并非某种单一的意义网络,而是由形形色色的人们构成的复杂体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个体,其个性并非语言所能穷尽。世界的奇妙之处也就在于认知并非只局限于阐释。她的小说往往通过某一故事叙述者的艺术创作之旅来揭示当代人类意识形态中盛行的语言中心主义思想的症结。她曾经写道,“我们无法继续相信作为交流媒介的语言。其透明性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就像一群隔窗眺望的人们,一直忽视玻璃的存在——终于有一天开始注意到这一点”(Murdoch,Satre 64)。
    就艺术表现形式看,默多克认为现代主义作品从骨子里透出一种严格的条理性,因而也是“枯燥的”。新批评派对形式的过度关注使得他们的作品中缺乏对现代世界人类千变万化的个性的关注和容忍。罗伯特·斯科尔斯也认为语言本身为“人类所创造,因而人们不可避免地会给这一能指事物赋以人类的意义和人类的价值”(Scholes 11)。以牺牲语言的道德媒介作用所换取的艺术表现形式无疑是“枯燥的”。这或许也是新小说派作家们深感文学“枯竭”的原因之一吧。默多克呼吁作家们走出这样的困境,让文学关注目光回归到珍贵而独特的人类个体上。经得起多种阐释可能性的小说故事才具有真实性,才是人们生活中真理的来源,这也是现实主义小说所能担当的历史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